理论教育 新篇章拉开序幕:2007年至今

新篇章拉开序幕:2007年至今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58页,新华出版社,2002。[12][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美]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导论第1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第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无论传统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恢复重建,毋庸置疑的是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仍在毫不停歇地向前发展。在讨论了广告生产了“现代化”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是广告不断生产着日常生活的“过时”的问题。广告根据不同社会结构的特征,以10年或者20年作为一代人的划分标准,在权衡经济效益的利弊之后,通过生产“现代化”日常生活方式同样的手段——“符号”消费的“仪式”,将消费需求减弱的一代人淘汰,而将处于消费需求上升期的下一代人引导至消费的轨道上来。这看上去极为残酷,特别是那些对“符号”消费充满激情甚至产生了依赖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尽管从广告关注的聚光灯下退至灯光昏暗的背景之中,并不意味着从消费中完全谢幕,随着企业、商品和广告对经济利益追逐欲望的加剧膨胀,它们也开始将刺激每一代人的消费作为一视同仁的目标任务,但从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建构来看,广告在消费诉求中对老的“一代”的淘汰和对未来“一代”的提携,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就中国社会而言,“80后”“90后”概念的建构、强化以及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是近年来“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的必然结果。无论始作俑者是谁,它都必然地是为刺激消费,建构当下的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行为体系而服务。而显然,对于“80后”的讨论已经开始逐渐让位于“90后”,作为集体进入30岁阶段的“80后”而言,一方面其消费习惯、消费潜力在长期的广告作用下已经被较为充分地激发,只需一定力度的维持就能保证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消费的生力军,“90后”将在不远的将来产生更强大的消费能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建构适于“90后”的生活模式,成为了当下广告的核心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针对新世纪后出生的“00后”以及刚刚降生“10后”,也将制定出相应的“符号”特征,并依据这些“符号”建构属于新一代的社会生活模式。

【注释】

[1][美]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导论第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58页,新华出版社,2002。

[4][美]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2、16、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英]约翰·科纳,《“影响”:媒介研究的争议中心》,载[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第377页,华夏出版社,2006。

[7]国家统计统计数据。(www.daowen.com)

[8][英]格雷姆·伯顿,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第24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第6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第2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第42页,华夏出版社,1989。

[12][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美]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导论第1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4][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第4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5][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第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