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英国的工业命运,数百万人的就业和全英国人的生活水准都掌握在极少数企业家的手里,似乎滑稽可笑,并且会招致许多人的反对。但通过对英国工业过去10年、15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统计数据分析,我们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英国工业在衰退。现在已有不少长篇大论论证说英国经济很久以前就处于一种病态,其时间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开始,甚至追溯到在危机关头,奋起应付各种挑战的这一英国国民意识完全消退的时候。如果按照某些历史学家的观点,那么战时英国工业的结果与其说是全民齐心协力的例子,不如说是滋长懒怠和逃避现实的土壤。
这显然是胡言妄语。过去40年,英国的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多数人的生活变得无与伦比的富裕。热水浴室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不少家庭还安装了空调设备。一走进厨房,洗衣机、洗碟机、冰箱、微波炉和其它一些电器产品便映入眼帘。多数人已有经济能力享受电视机、电话、录像机、家用计算机、高级音响设备等令人惊叹的电子产品。和40年前相比,到西班牙、摩洛哥、印度和西印度群岛度假的人数不也大大增加了吗?
认为这种富裕的生活不经过人们的诚实劳动就能从天而降,这未免显得太幼稚了。英国的许多工业部门在过去40年里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迅速开发新技术领域里,英国工业并不比其它竞争者落后。虽然广告上总是指责英国没有充分利用发明创造,但是我们在经济上的卓越成就是不容否认的。我们所羡慕的国家,例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并不认为英国患了所谓的“英国病”。它们所看到的英国只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英国——丰富的资源、国际性的语言和适宜的气候。
毫无疑问,最近20年来,英国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其中有些问题是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引起的。例如:由于更多的国家加入了钢铁、造船、汽车等行业的竞争,英国在这些工业领域所占的份额肯定会被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的国家削弱,这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然而,目前美国所占的份额不能再削弱了。让新的竞争者占有一席之地,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要把英国完全挤出竞争圈,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工业方面,英国丢失了许多销售市场,首先丢失了海外市场,接着丧失了国内市场,现在甚至到了国内市场几乎全被外国产品垄断的地步。显然英国几乎在所有生产领域里都遭受了严重挫折,包括纺织、机械工程、电视、高保真录音机、计算机、电子、小汽车、卡车、公共汽车以及自行车,等等。衰退的工业几乎蔓延到各个部门。导致英国出现这种崩溃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石油价格危机;由于能源价格猛涨和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失误引起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同时,政府还取消了保护英国工业的关税壁垒,而其他国家却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就更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人为地抬高英镑的汇率从而阻碍了英国产品的出口。
英国的竞争对手,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他们解决得却比我们妥善。有些人相信历史将无情地证明:工党和保守党政客们未能给英国企业创造一个较好发展环境这一事实。
相反的学术思想却认为保护主义才是腐朽的根源。许多持这一观点的人都强烈抨击导致工业权力涣散的工会组织,认为工会给英国工业危机起了火上添油的坏作用。职员们都纷纷议论经理们没有经理的权力。工会的权力就是要保住工人的工作,这样,英国公司尤其是那些大公司,存在着严重的人员过剩的现象,而经理们又不能解雇工人,也不敢引进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因为这样会遭到好斗的工会代表们的否决。
这种观点是完全有根据的。众所周知,罢工已成为英国的病息。在英国钢铁公司、全国煤炭委员会这些国有化企业中,工业动乱已达顶峰状态;在私有企业里,这种现象虽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但也相当厉害了。很多公司和一些工业部门所蒙受的损失要小得多,原因是有些公司通过管理措施成功地使雇员们确信:公司所采取的措施是从长远观点出发的,或者是别无选择的,而另外一些纺织业这样的工业部门在与外国对手的竞争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过剩和退让的状况以至于对工厂在竞争中的失败都习以为常了。
70年代末,学术界终于对英国工业困境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直到80年代初期,工业危机仍然没有多大的好转。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我们许多工业根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为说明这一情况,这里举一个特殊的例子。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估计,它所推销产品的英国公司有四分之一都在1980年到1984年期间倒闭了。情况的确是这样,25%的英国顾客都破产了。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这样的过渡破产令人心寒。英国工商部和英国工业联合会所提供的统计数字证明了这个例子确实具有代表性。到了1983年第一季度,我们工业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制造业的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英国才有了一种全国性的危机感。(www.daowen.com)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由于英镑坚挺导致石油出口减少的必然结果,而并不是因为制造业缺乏竞争力。但是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危机关头,英国政府也全力鼓励英国国民奋发图强,与此相呼应的是,我们大家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带着兴奋的或者忧虑的心情抨击政客、工会、欧洲共同体、美国和日本,然而就是拿不出实际行动。当然也有例外。在危机面前,并非所有的英国工业都束手无策、听天由命,一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果断应急措施,还有一些(虽然是少数)已经意识到灾难的降临,便进行了有效的自我保护。最近五六年,在奋起抗击英国公司免遭灭顶之灾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事迹,无论怎么说领导和鼓励做破釜沉舟努力的总是个人,我们就把他们尊称为“新权贵”。
历史是时代造就英雄的历史。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那些被载入历史史册的人物就是从英雄模式中铸造出来的。实际上,如果一部英雄史由持相反意见的历史学家来撰写,那么当历史学家昙花一现的声音消失殆尽后,英雄人物常常也就成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了。但是这并不能磨灭英雄们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我们相信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那些颇有建树的企业家,他们为了挽救大批英国工业部门可能遭受破产的命运,一直在艰苦卓绝地英勇奋战。
他们的贡献可能已经得到人们的颂扬,他们是如何创造业绩的也为人所知,虽然还说不上是广为人知。我们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想揭示“新权贵”在各自工业领域里全力解决他们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达到这一目的手段主要着眼于考察他们本身的性格和背景。我们所调查的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只有依靠个人的雄心胆略,才能改变他们亟于追求的工业化进程。领导人物脱颖而出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些领导人是在经历了董事会的冷漠和阻碍后才掌握公司大权的;而有的却是因为公司普遍认为需要改变公司的命运从而有意识地被推选出来的。总而言之,领导者的出现是变革的先决条件。
“新权贵”都信奉领导的作用并认为自己就是担负领导的责任。给“领导人”一词下定义完全可以说就是其定义本身,但无论如何,衡量领导人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人服从他的领导。在其领域里,要找出一个领导人是很容易的。马格丽特·撒切尔就是一位;当然,“马岛战役”中的英雄约翰·伍德沃德元帅、英国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的经理等也不例外。但要举出有说服力的事例却并不那么容易。真正的领导人可谓凤毛麟角,这难道是由于英国只在危难时刻,才向领导人授权采取行动所导致的恶果吗?许多大公司的最高领导机构里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了“铁腕人物”看起来完全是巧合,但实际上这的确是一种共性的反映。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是从企业制度本身中涌现出来的。人们很容易把他们看作是临时雇佣的平息骚乱的人物。从伊恩·麦克格雷戈尔在英国钢铁公司和全国煤炭委员会的任职,及理查德·爱德华兹爵士在英国雷兰德汽车公司的任职看上去有这方面的可能。然而,这样认识就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们两个人都拥有经营大公司的多年丰富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才得以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构成“新权贵”阶层为多数总裁和总经理都是从其公司内部跃上权力之颠的。
在危机关头,选择应付危机的用人标准不只局限于一个人的性格和意志力的主观评价,此时,他的经验和过去的成绩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该样说,领导人物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成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