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设施技术、渔业装备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进入了设施化养殖阶段,增氧机、投饵机、温室大棚等设施开始在水产养殖业得到广泛应用,养殖环境调控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增氧、调温等方式人为干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养殖风险。
(1)设施化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设施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沟”模式为代表,成矩形依地形而建,纳入自然之水,用完后排入大自然。一般池塘水深1.5~2.0米、5~15亩,设施系统构造简易,主要配套设备为增氧机、投饵机、水泵等简单机械装置。增氧机以叶轮式、水车式为代表,水车式增氧机通过桨叶高速击水,把空气搅入水中,达到增氧的目的,适用于水浅的池塘,不会搅动底泥,能保持池水清爽。叶轮式增氧机工作时叶轮旋转,搅拌水体,产生提水和推动水体混合的作用。投饵机多为定点抛洒式,可按预先设定,实现定时、定量投喂。淡水池塘以养殖鱼类为主,海水池塘以养殖虾类为主。
设施化池塘养殖如图7-2所示,其主要特点如下:
1)设施化程度低。设施简易,造价低,受灾害影响大,应用普遍。
2)养殖品种有局限性。水温受地域气候影响,南方地区小型池塘有时用塑料大棚提高冬季水温。
3)水质调控能力弱。主要依赖自然水质和池塘在光、藻、氧作用下的自净能力;增氧机是人工补氧,改善水质,并向高密度养殖对象供氧的唯一装置,投放生物制剂也是常用手段。
4)用药量大。主要依靠药物防治病害。
5)受水源污染影响大。污染水一旦进入养殖池会造成毁灭性损失;设置蓄水池越来越重要,许多时间处于不换水状态。
6)用水量较大。养殖1吨鱼用水量为10~15立方米。
7)排放无节制。排放水随即流入自然环境,淤泥沉积每年10cm左右,一次性清出。
8)工厂化程度低。以自然经济为主,依赖地域环境,季节性生产,人工劳动为主。
图7-2 设施化池塘养殖(www.daowen.com)
(2)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从“设施大棚+地下海水”起步,系统水平逐步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多数的海水工厂化养鱼系统设施设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只有一般的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养鱼车间和开放式流水管阀等,大部分以“源水预处理+进水管渠+砖混鱼池+排水渠”的流水式为代表模式,主要用于鳗鱼、冷水性鱼类以及海水鲆鲽类养殖。鳗鱼养殖系统的以山泉水和地下水进水加设施大棚模式为主,冷水鱼养殖系统采用山涧溪流、河道供水加露天砖混鱼池模式,鲆鲽类养殖系统主要采用地下卤水加设施大棚模式,长流水或间断性进排水。
传统的工厂化流水养殖如图7-3所示,该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1)由于缺乏排放水净化技术与设施装备工程,能实现物质循环再利用的较少,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等排泄物直接排入海中,污染环境,造成近岸富营养化严重。
2)用水量过大,浪费水源,生产1千克鱼约需消耗200~300立方米的天然海水。
3)由于受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经济损失较大。
4)养殖的鱼类因病施药,药物残留较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这些弊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相对落后,渔业发展受限于落后的养殖设施,生产效率低下。
图7-3 工厂化养殖
(3)网箱养殖(见图7-4)
图7-4 网箱养殖
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处于起步和技术积累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种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以及养成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箱养殖呈快速发展。由于装备技术落后,我国绝大多数海水网箱的规格采用3~5米×3~5米×3~5米的正方体或(7.5米×3.5米×3~5米)的长方体网箱,网具网目在0.2~5.0厘米,养殖水体在9~125立方米。网箱框架通常为木质材料,结构简单,抗风浪和抗潮流能力差,只能设置于风浪相对平静的内湾或港湾,为传统型近岸小型网箱。养殖网箱过于集中分布在内湾10米等深线以内的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而10~50米的浅海部分则几乎未被利用。海水网箱养鱼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殖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养殖对象广、操作管理方便、劳动效率高、生产投入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集约化程度高和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我国海水网箱养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支柱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