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工伤事故主要原因的分析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工伤事故主要原因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有关部门对204件严重工伤事故进行分析,有201件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占98%。这些事实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不安全行为往往是误判断引起的误操作。

1.行为科学含义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和状态下或进行不安全的动作。这两类因素中,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行为受多方面的影响,变化很大,不易掌握住它的规律,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而更难以预测和控制,是安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实践证明,多数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2.行为科学在安全管理中剖析

日本劳动省对50万件工伤事故经过调查分析,结果有96%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我国有关部门对204件严重工伤事故进行分析,有201件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占98%。另一份材料中说事故中属违章作业造成的约占60%。某地方化工部门,对2008年的12起多人工伤事故进行分析,均与违章有关,结论是不根除违章就不会有安全。江苏省某市机械冶金行业对287起工伤事故进行分析,也几乎100%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和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有针对性的引导人们避免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行为与事故“感觉-判断-行为”构成了人们的信息处理系统。所以不安全行为往往是误判断引起的误操作。人的行为是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事故发生的频率、严重度和影响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行为又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因而可以通过人的行为的改变来减少发生错误和事故。发生事故是一种意外事件,事故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的条件,或者有不安全行为又有不安全条件,为了研讨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典型因素和发生事故的行为动态,根据日本对104638起造成工伤后连续休息四天以上的事故,按照感觉-判断-行为的过程,对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做如下分析(分类原因):

1)没看见、错读、没听见,其中又可分为显示不完善,输入信息混乱,噪声干扰,知觉能力缺陷,发生错觉等。

2)感觉、认识上的错误,人们在指定条件下的判断,是以接连不断输入的信息为依据的。经过识别、确认形成有机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处理复杂的信息。如果出现感觉、认识上的错误,结果必然导致判断错误。

3)联络、确认不充分,主要表现在联络信息的方式与判断的方法不完善;联络信息的实施不彻底;联络信息表达的内容不全面;收信人员没有充分确认信息而错误的领会了所表达的内容。

4)由于反射行为而完全忘记了危险,反射行为是仅仅通过知觉而无须经过判断的瞬间行为,也就是说未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反射行为快会避开危险,但有时也会带来伤害。反射行为造成伤害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在危险场所里,以不自然的姿态作业时,这一瞬间极易危及人身安全。

5)精神不集中,它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处理时间特别长,想着份外的事,结果忘了或影响了信息处理;二是意识水平处于初阶段,即使是出现简单的信息也难处理好。

6)忽视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形成的:

①不愿意改变已经掌握了的作业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势力。

②具有从事轻松工作的倾向,往往不按规程、规章办事,想走捷径,而引起不安全行为。

③随波逐流或者逞能好强,虽然可以把这一现象说成是心理学上的原因,但是往往也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误判断密切相关的。

7)疲劳状态下的行为,疲劳时往往对输入信息的方向选择性差,输出时程序混乱,行为缺乏准确性。

8)设备、工具等作业对象存在不安全隐患。

①从操作方向上错误来分析:一是没有操作方向的显示,易造成误操作;二是操作方向与人体的习惯方向相反,也往往由于习惯动作而引起失误。

操作工具等选择失误,一是操作工具形状、布局有缺陷;二是记错了操作对象的位置;三是方向性混乱或工具、防护用品等选择错误。

另外技术不熟练,疲劳过度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意识水平下降,也能引起操作、调整等错误发生。

9)异常状态下的错误行为 缺乏经验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意识水平可立刻到(高度紧张或兴奋)阶段,使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忘了其他方面,失去了对输入信息的方向选择性,甚至惊慌失措,结果导致错误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进一步证实信息处理系统的不完善,是事故触发的媒介,在异常状态下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2)避免不安全行为 避免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一般有以下方法:

1)消除或减少危害

①就人而言要有安全操作规范,实行规定操作,也就是使操作程序化、规范化,消除误动作。

②设备方面减少危害的重点在机械、电气、结构等方面。

③有适合于操作者的安全环境。

2)使用自动功能消除可能发生的误操作,这里可分别情况作三种选择:一是实现自动化操作,用机器代替人,可避免误操作;二是使用一定装置来减少工人在操作中发生误操作的复杂行为;三是使用设备安全开关或联锁装置来预防误操作或发现将要出现的错误,误操作信息自动反馈加以纠正对加强安全是一种有效方法。

3)应用人机工程技术,设计适合于人的能力和极限的工作环境的设备,能影响蕴育着潜在事故的各个方面,设备、工具、信息系统和指令、工艺规程、工作地点和周围环境皆对事故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因而有效的人机工程设计,完全是受所要提供的行为特征所支配的。(www.daowen.com)

4)改善操作的监测,以消除错误及错误后果。对人的误操作进行监测至少可达到三个与安全直接有关的目的。首先监测往往能够在严重事故潜势与后果发生前阻止和避免误操作的发生;其次它能够提供用于指导修改设计、工艺规程、配备人员和培训的资料来源;再其次监测能向操作人员提供警报与修正反馈信息,有助于员工掌握业务情况。

5)改善关于误操作和操作后果的反馈。工作信息的反馈也就是说加强员工对产生误操作的工作习惯(特别是有事故可能性的那些误操作)的敏感性。主要介绍下面五个关于反馈的重要特征:

①速度,误操作或误判断出现后,反馈越迅速则纠正错误和使员工对错误的认识机会越大。

②特殊性,反馈越能集中于特定的错误上,其效果越明显。

③准确性,反馈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不准确或错误的反馈都可能助长与目的相反的工作。例如汽车驾驶员见到有人横穿马路时,本应踩制动,但大脑给脚的指令后,脚却起相反的反馈,不去踩制动而去踩加速踏板,这就有很大的肇事的危险性。

④内容,信息内容和媒介应该与所要求的行为相适应。为了保持警觉并能引导出简单刺激-反应的行为,可采用铃声、灯光或其他通用调节信息。复杂行为如作出决策则需要更加复杂的信息反馈。

⑤幅度,为了有效的改变行为,显然反馈必须能足够的区分开各种不同的、能引起操作工注意、并要求其察觉的刺激内容,但不能过于突出,否则实得其反。

6)安全培训和加强检查 要消除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进行培训,使之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其次是加强督促检查,制止不安全操作行为。

7)生产与安全矛盾。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生产服从安全,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做到安全第一;第二保持均衡生产,防止盲目追求速度,忽视安全生产;第三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紧张—松弛是人类生理的最重要的机能,长期紧张得不到休息,会造成疲劳,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3)避免事故的基本因素

1)作用:对有事故行为的员工所担负的工作职责的考虑。

2)行为:刺激的内容、性质和可变性,心理过程对工人要求的反应与反馈。

3)工作:指工作的量度如速度、产量、质量。

4)任务:指任务数量,任务重复的频率,工种的变化,任务的变化,紧张程度。

5)人员特点 包括身体的、社会的、智力的特性。

(4)需要—动机—行为 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是以个人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为主线展开的,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观动机和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控制和引导能力,达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目的。

行为科学要求安技工作者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运动规律,以前人们对于事故肇事者的分析往往以简单结论为责任心不强或违章操作。很少研究过他们当时心理状态和特征,这种笼统的分析和结论对减少事故效果不大,对肇事者和其他人教育也不深,事实上除有意破坏者外,任何一个操作者主观上并不愿意发生事故,往往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引起事故,而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事故,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一定落到自己头上;怕麻烦、图省事或者为了抢时间而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为自己有经验,以前曾多次这样干过都没出事;只有理性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一时判断错误;疲劳过度从事力所不及的或力不从心的工作;偶然因素影响,如家庭、社会影响等;只有认真分析掌握人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才能找到事故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事故。

另一方面,人有一定的失误率,有的不安全行为是人的失误率引起的。失误率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做错了某项工作或某个动作;忘做了某项工作或某个动作;采取了不应当采取的步骤;没有按程序完成某项工作或某个动作,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某项工作或某个动作。人的失误率很复杂,有人做过专门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情况)人的失误率在1%~1‰之间,即做某个动作100次或1000次有一次可能失误,或者说每一次动作有0.01~0.001失误的可能性,这就是概率的概念。有人做过试验,人对警报声的失误率如下:

听觉失误率为21.3×10-3

判断失误率为18.3×10-3

反应失误率为30×10-3

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的失误率,其实失误率受作业环境(如噪声、高温、振动等)、作业紧迫度、作业单调性、不安全感、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失误率就更大。比如冲压工人的作业场所噪声是高的,作业节奏是紧迫的、单调的,视觉是狭窄的,始终盯着工件视神经很容易疲劳,体力消耗大等,都是事故失误率高的原因。

978-7-111-30489-0-Chapter09-87.jpg

9-2 马斯洛定律示意

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由客观需要引起的,也就是说行为是由动机发动的,动机是由客观需要引起的(包括物质、精神、生理需要),所以需要是行为的第一动机,即需要—动机—行为—新的需要。心理学专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台阶,如图9-2所示。这五个台阶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物质到精神一步一步向上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总是某一层次的需要最突出,成为激励人们的行为的主要动机,这就是马斯洛定律。如果我们能把握住人们某种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事先满足他的客观需要,或者因势利导加以引导,就使不安全行为转化为安全行为,事故也就避免了。例如某厂的夜班工人总睡觉,开始领导又是批评,又是扣奖金,但还是有睡觉的。后来做了分析,认为是睡眠不足,于是专门设置了休息室,让他们在班前睡一觉,休息一段时间,由于解决了睡眠这一生理需要,在岗上睡觉的人再也没有了。

行为科学认为人不仅是物质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物质金钱这一低级的需要产生的作用往往是短暂的,而高级的精神需要所产生的强大动力则能持久起作用,因而应坚持管理与教育并重,以教为主,要从感情上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方法上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改变那种单纯的说教的方式,如广播、电视、宣传漫画、智力竞赛等都是广泛进行宣传和教育的好形式。“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为了您的家庭幸福,请您注意安全”等口号深受职工欢迎,收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