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昊天
一个鲜艳的花碗,中间是码成宝塔状、绵软细腻的肉糕;四周是金黄的土鸡汤,上面浮着一圈白皙的鱼丸、金黄的肉丸……在不久前结束的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美食擂台赛中,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杨氏三鲜”蒸肉糕,“唤醒”了评委和观众的味觉,荣获“武汉市十大特色名菜”称号。
“在我们那儿,家家户户都会做黄陂三鲜。”这道菜的制作者、来自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的杨咏霞笑着说。
黄陂三鲜是黄陂的传统名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当地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每逢过年或红白喜事,必有三鲜上席。相传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取了黄陂城,当地百姓拿出过节才用的鱼丸肉丸肉糕招待起义军,并将其合烧,一菜三鲜,味道极美。从此黄陂三鲜逐渐出名。
天刚蒙蒙亮,杨咏霞和妻子陈珍就趁着微光到预定好的农户那儿,买来新鲜的鱼和猪肉。“鱼是旁边梅店水库里的白鲢,肉是农村散养的土黑猪肉,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杨咏霞说,将鱼剖鳞剥皮去鳃剔骨,取下鱼背上的肉剁成泥,拌入鸡蛋清、猪油、盐等搅匀,用大拇指和食指挤成一个个丸子,在水中煮至浮起。
肉的选择上有讲究。“我们一般选用五花肉和猪臀肉,配上苕粉、鱼茸和各种调料,放在盆里,用手充分搅拌均匀,并不断加水保持黏度,做成软糯的鱼肉糊。再将做好的鱼肉糊摊平在煎好的豆腐皮上,放进蒸笼蒸熟后抹上蛋黄,再蒸5分钟后出笼,摊凉后切成小方块。”杨咏霞介绍,剩下的鱼肉糊就用汤匙做成肉丸,在油锅中炸熟。雪白的鱼丸、金黄的肉丸、嫩润的肉糕,三样菜合烧杂烩,肉有鱼香,鱼有肉味,色香味美。
现年38岁的杨咏霞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黄陂三鲜。2000年前后他去武汉市打工,在酒店做厨师,但心中始终惦记着老家。2016年6月他回到姚家集和妻子一起开了“杨氏三鲜”小店,依靠独特的风味,很快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生意最火爆时,夫妻俩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通宵达旦制作三鲜,一天能卖出几百斤。
“黄陂三鲜又称‘黄陂三合’,‘鱼’和‘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糕’和‘高’谐音,象征步步高升,‘圆’(湖北话称丸子为圆子)则寓意团团圆圆。三鲜连起来,有着三喜临门、团圆美满的吉庆色彩。”黄陂区委副书记董丹红说,过去只有过年或者家有大事时,全家人团聚,人们才会杀猪宰鱼,制作美味吉庆的黄陂三鲜,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这道菜也成了本地人的家常菜。
小贴士:(www.daowen.com)
怎么吃:肉糕单独蒸30—40分钟后,加点黑木耳、黄花菜、葱花,浇上高汤。或将肉糕两面煎至金黄直接食用。也可将三鲜加在鱼头汤、鸡汤等底汤里做火锅。
怎么去:从武汉城区出发,走岱黄高速、黄土公路,可到达黄陂区姚家集街道。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7日)
小链接:2017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以“一菜三味寓意多”为题,图文并茂报道了“黄陂三鲜”,详细介绍了黄陂三鲜的食材、做法、文化背景,“杨氏三鲜”在2017年举办的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美食擂台上获得“十大特色名菜”,《人民日报》对黄陂乡村美食的报道从侧面反映我市乡村游餐饮服务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对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提出“举办农家乐菜系的擂台比赛,产生一批特色的菜系,增强旅游吸引力”的明确要求,市农委组织摸底调查、开展培训、整改提升,举办了6场区级美食擂台赛和1场市级美食擂台赛,评选出椒卤大白刁、糍粑桂花鱼、传统绿豆包子等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十大特色名菜、十大创新名菜和十大传统小吃并授牌,产生了一批具有武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菜系。通过举办农家乐菜系的擂台比赛大大增强了乡村休闲游吸引力,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17年11月,全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3690.2万人次,同比增长27.29%;旅游综合收入111.09亿元,同比增长54.93%,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达到2938个(户),较2016年增加了23.5%。
【“寻找武汉最美乡村”系列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