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军 周炜 通讯员 王璐
2015年,作为全市“互联网+”创新工程11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互联网+农业”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武汉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生态、安全、良性、互补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发展之路,让改革红利借助“互联网+”惠及更多农民、市民。
2015年7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意见》,“互联网逐步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全市“互联网+农业”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信息化管理”四个全覆盖为主要支撑,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领域,初步形成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市农业信息化中心主任王爱民:这个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农业”的公共服务云平台,按照应急指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大数据监测四个构架,它整合了武汉市集体“三资”监管、精准扶贫等9个涉农应用系统,能够对全市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信息化的支撑,让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应对诸如动植物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对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有市民,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殖信息等相关的服务。
2014年,武汉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全市220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全部实现了电子化申报与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在83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9家A类生猪屠宰场(厂)进行了部署。
市农委质监处处长余东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涉及企业、街(镇)、区、市等四个层级的管理。追溯系统的建设,对于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倒逼各级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对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www.daowen.com)
在打造全市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基层信息化服务体系也逐步向农村延伸。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启动了益农社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益农信息社386个,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了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益农社服务对象数量达15万余人次。我市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基本打通了全市农业信息获取“最初一公里”和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应用成为都市农业发展新引擎。全市建成了设施农业、水产、畜牧、大田环境监测4类物联网典型示范,新增30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83万亩,蔬菜基地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突破万亩,畜牧水产基地物联网应用达到90%以上。膳必鲜、木兰养殖场、喜鹊湖蟹业等3家农业企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选农业部推荐的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市农业信息化中心主任王爱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推进武汉市的信息化公益服务等内容,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信息服务体系,2018年将实现全市益农信息服务社行政村的全覆盖,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农业的物联网,开展农业经营方面的活动,加大电子商务的扶持,力争早日实现把我市打造成全国“互联网+农业”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武汉新闻》6月16日)
【“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系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