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是决策的前提。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和正在建设的中心城市,武汉对农村能人和年轻人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武汉感受比谁都深。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破题?陈一新在一次调研中找到了灵感,灵感源自于童周岭村一个名叫小朱湾的自然村。
小朱湾,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美丽的梁子湖畔,占地785亩,村民32户157人。入村湾,拾级而下,房屋古朴,错落掩映,绿树花丛荷塘间,形态各异。综观整体布局,飞檐斗拱翘角,灰砖青瓦泥墙,尽得荆楚风韵、田园之味。
2017年2月,陈一新到小朱湾调研“三农”工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市民下乡”,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他发现,村民的一套空闲农房租给了城里人,租户是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刚,用来开书院。
许刚说,这里距市区就1小时车程,而且环境好。书院共350平方米,装修花了5万元,平时主要开展国学讲座,为大中小学生、公务员等提供培训。
房东付华荣的儿子在深圳安家,老伴2016年做手术后回到小朱湾休养,许刚为夫妻俩留了一间房,供老人住宿。付华荣说,租房合同签了5年,每年租金4万元,一年一付,没想到空闲农房也能赚到钱。
2017年3月25日,在武汉市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会上,陈一新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大胆探索“市民下乡”的路子。
2017年4月7日,武汉市在小朱湾召开了“市民下乡”工程现场动员会,标志着武汉市“市民下乡”工程正式启动。
“市民下乡”工程从提出到正式实施,推进速度之快,主要基于武汉市农委的调查,即农村空闲房摸底调查和“市民下乡”意愿调查。(www.daowen.com)
调查发现,武汉市1902个行政村、16948个村民小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98.22万人,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73万套)的15.8%。其中,80%的农村空闲农房有出租(合作)意愿。
市民的意愿怎样?经调查,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到农村居住、创业。但因政策所限,不能在农村买地建房,市民下乡创业、返乡居住的梦想搁浅。
既要市民乐意,又要农民满意。找准农民意愿和市民需求之间的接口乃当务之急。房屋改造、基础配套,钱从何来?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杯水车薪。怎么办?找市场!
小朱湾的老渔民农庄就是一个范例。房东叫段传斌,是小朱湾的渔业养殖大户,原计划建房后自己经营农家乐,但因精力有限,最后便将农庄整体租给张能安等5位城市退休老人,每年租金7万元。
张能安说,他们先后投资10多万元,对4间住房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民宿餐饮旅居,目前是小朱湾就餐环境和住宿环境最好的农家乐。
武汉市江夏区区委书记王清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夏区按照武汉市委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市民下乡’工程,无疑是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鲜活案例。”
之后,在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调研时,陈一新又提出,要发动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工商企业家和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重点引导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带动“三农”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些新提法新载体新举措被归纳为“三乡工程”,其内涵是:要鼓励市民下乡休闲养老,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发动工商企业投资兴业,用好农村资源,撬动乡村振兴。“‘三乡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用市场机制去激活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真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陈一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