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时滞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作政策时滞。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影响。
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滞,从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到实际做出决策的决策时滞,以及从做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滞较长,外在时滞较短,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滞较短,外在时滞较长,但它的作用比较间接。缩短政策时滞,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因此,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做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税而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的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只有当公众认为政策是长期的,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他们才会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应。但要公众做出正确的预期、自动配合政府又是十分困难的,这就使政策在实施中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难以完全达到政府预期的目标。
(三)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
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甚至比经济因素还重要。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连选连任,一般不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会给他的当选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穷人的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使原定政策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应。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即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国家干预和指导宏观经济一般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运用财政手段通过政府购买、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国民经济。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国民经济。
关键概念
财政政策 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 货币政策 存款的创造 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思维导图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 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 货币政策 存款的创造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 )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B.稳定的实际GDP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 D.政府预算盈余
2.当政府为克服经济衰退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出现挤出效应时,可以配合使用以消除挤出效应的政策手段是( )。
A.增加货币供给 B.减少货币供给
C.增加个人所得税 D.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3.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减少政府支出 B.降低个人所得税
C.提高个人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
4.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应采取( )的财政政策。
A.减少财政支出 B.增加政府支出
C.扩大财政赤字 D.减少税收收入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
A.调整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调整贴现率 D.道义劝告
6.中央银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会使货币供给量(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确定
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www.daowen.com)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8.中央银行提高体现率会导致( )。
A.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提高 B.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提高
C.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降低 D.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降低
9.面对经济萧条,政府最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是( )。
A.扩大支出、减税,以及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B.扩大支出、减税,以及实施从宽的货币政策
C.削减支出、增税,以及实施从宽的货币政策
D.削减支出、增税,以及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10.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共同实施将使利率(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三、问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矛盾?应如何解决矛盾?
2.什么是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请说明商业银行体系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的过程。
5.何为公开市场业务?如何运用这一货币政策手段?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使用?
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疫情期间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私有银行体系。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当地时间2020年3月23日早上,美联储宣布,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对社会各界造成“巨大困难”,美联储宣布采取新措施(Extensive New Measures)来支持经济,包括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也就是当年所谓的“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称,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每日和定期回购利率报价利率将重设为0%。为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MBS。
与此同时,美联储将开始为家庭、小企业和主要雇主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贷支持。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将面临严重的混乱,这一点已经变得很明显”。
美联储表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他们将致力于使用各种工具来支持美国工人、企业和美国经济。“新冠病毒大流行正对美国和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困难。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照顾那些受感染的人,并限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尽管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的经济显然将面临严重的混乱。我们必须在公共和私营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限制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并在短暂的中断后促进经济迅速复苏。”
阅读材料二:为何英国应实施定量宽松政策?
制定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责任落到了英国央行身上。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财政纪律的立场:“正如我的同事克里斯·贾尔斯上周指出的那样,下周的财政预算案无论提议什么,都不会对当前的情况有多大帮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预算案无足轻重。”伦敦财政研究所所长保罗·约翰逊也指出,一套缺乏原则、充满欺骗的税收体制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也造成了具有破坏性的不确定性。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得到改变。
关于宏观经济的重大疑问是“定量宽松”政策是否有效。定量宽松涉及的金额令人吃惊。在完成第三轮资产购买后,英国央行将拥有325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其中大部分是政府债券(即英国国债),英国央行将用新创造的货币来购买。英国央行持有的英国国债将占国债市场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没错,这就是债务货币化。那么,它会奏效吗?又或者,它会造成危害吗?
英国央行的观点是,定量宽松是货币政策的自然延伸,有必要在短期利率低至0.5%(为英国央行成立3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的时候实施。随着传统手段的用尽,英国央行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一样,不得不尝试非常规手段。英国央行辩称,当标准机制(银行放贷)失效时,资产购买可以通过恢复信心、发出未来政策信号、迫使投资者对投资组合进行再平衡、改善流动性和增加货币供给来发挥作用。英国央行的分析表明,整体而言,规模为2000亿英镑的首轮定量宽松将国内生产总值(GDP)推高了1.5%~2%,将通货膨胀推高了0.75%~1.5%。如果果真如此,那么它阻止了一次“双底”衰退,同时加剧了业已高企的通货膨胀水平——这是一种合理的取舍。如果随后1250亿英镑的定量宽松(2011年10月敲定的750亿英镑加上2012年2月敲定的500亿英镑)产生相应比例的影响,或许能将GDP推高1%~1.25%——这当然不错,但并非决定性的增长。当总需求、信贷供应和企业信心全都遭受重创时,英国央行任重而道远。
对定量宽松有效性的一种切实担忧是,英国央行的政策对中小企业没有帮助。可以理解的是,这个担忧一直是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英国央行指出,承担信用风险是财政部的责任。美国和欧元区的形势有所不同:它们的财政部陷入了瘫痪。英国央行的主张无疑是合理的。如果英国政府要承担信用风险,它应该在一个合法和精心设计的框架下承担。
定量宽松会造成危害吗?我们常听到的一种极端说法是,定量宽松让英国走向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问题不在于定量宽松的影响过小,而在于它的影响会极大,并且不可能及时逆转。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没有道理。在当今银行体系下,储备金与放贷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联系。真希望存在这种联系,那样推动复苏就相当简单了。一旦放贷最终复苏、收紧货币政策变得符合时宜,就可以通过让部分国债到期,并将其余国债重新向市场出售,来轻易扭转定量宽松政策。这就是英国央行应该保留英国国债而不是让它们被勾销的原因。说这种政策非常危险,就像说化疗非常危险一样。危险的病症需要大胆的疗法。担心无法管理这些政策是在自暴自弃。
一种不同的观点是,这种政策不公平,因为它伤害了谨慎的储户。然而,所有货币政策都具有分配效应,这些效应无法避免。比如,危机前累积的大量金融债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价格飙升的结果。卖家及其遗赠对象受益,那些被迫借钱购买昂贵房地产的人则遭受了损失。这种结果没有什么公道可讲,也没有谁能保证人们能从这些人为吹大的资产负债表中获得收入。如果现在利率大幅上升,经济会更为疲弱,房价会下跌,个人会出现一波破产潮,甚至金融资产都会出现风险。即使对那些所谓的谨慎储户而言,这也不是更佳的结果。
另一个看起来更有道理的观点是,超低利率政策有可能产生“僵尸”公司,并因此导致“僵尸”经济。在最坏的情况下,英国央行极为廉价的资金或许无法在短期内使经济恢复健康,从而在长期产生一个由僵尸企业组成的经济。必须避免出现这种结果,而解决办法在于迫使银行增加资本和核销不良贷款。
的确,定量宽松是一项令人不安的必要政策。但重点在于它是必要的。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它的效果可能不够好,而不是它会具有破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