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明显上涨的现象。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包括了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
(2)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或短期价格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过程。同样,也不能对经济周期性的萧条、价格下跌以后出现的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贴上通货膨胀的标签。只有当价格持续的上涨作为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为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明显地上涨。轻微的价格水平上升,就很难说是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观念和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相关链接
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1921年1月的德国,一份报纸为0.3马克,而不到两年时间,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且当时德国所有的物价也都疯狂地上升。这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事件。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也发生过。
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发生大幅度的、持续性的上升。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都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
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由于高通货膨胀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福利的成本与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相关链接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1.联系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区别
(1)含义及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3)原因不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主要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对于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二)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目前经常使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
1.消费物价指数(CPI)
消费物价指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根据居民所购买的大约3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PPI)
批发物价指数(PPI)又称生产者物价指数,它是根据200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的批发价格计算出来的,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资料(即资本品)与消费资料(即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延伸阅读
2018年1月—2020年8月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如表10-2所示。
表10-2 2018年1月—2020年8月中国消费物价指数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价格变动因素计算出来的,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以上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的趋势,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所以,数值并不相同。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通货膨胀进行不同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四类。
(1)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且比较稳定。
(2)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在不断加剧。
(3)超级的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在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这种通货膨胀会引起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的崩溃,以致引起政权的更迭。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
(4)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原计划经济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就属于这种情况。(www.daowen.com)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影响就是人们所持有的现金数量将减少。
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呢?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有利论”“不利论”“中性论”三种观点。
1.“有利论”
“有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其理由如下。
(1)通货膨胀所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
(2)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增加政府的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3)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他们强调,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2.“不利论”
“不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他们的理由如下。
(1)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地反映社会的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导致经济无法正常发展。
(2)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引发社会动荡,从而使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
(3)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4)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他们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却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3.“中性论”
“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自己的理论与实际依据,很难说哪种观点绝对正确。应该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通货膨胀有不同的作用。只有把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才有意义。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弊大于利,借助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绝非上策。
相关链接
通货膨胀与实际购买力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钱的购买力。当物价上升时,每一元收入能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都少了。这样看来,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谬误。当物价上升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得多了,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例如他的劳动,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人们之所以相信这个通货膨胀谬误,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货币中性的原理。每年收入增加10%的工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对他自己才能努力的奖励。当6%的通货膨胀率把这种收入增加降低为4%时,工人会感到他应该得到的收入被剥夺了。事实上,实际收入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名义收入是由这些因素和物价总水平决定的。如果把通货膨胀从6%降到零,工人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也会从10%降到4%。他不会感到被通货膨胀剥夺了,但他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更快地增加。如果名义收入倾向于与物价上升保持一致,为什么通货膨胀还是一个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相反,经济学家确定了几种通货膨胀的成本,这些成本中的每一种都说明了持续的货币供给增长事实上以某种方式对实际变量产生了影响。
相关链接
世界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良策
大多数国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害无益,所以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抑制通货膨胀。由于各国的历史基础、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通货膨胀的状况和引发的原因也不同,所以各国实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就会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虽然别的国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中国,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国际上的治理经验,从中吸取精华,制出良策,防患于未然。
1.美国
美国历来就很重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国主要以货币供应增长率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按经济发展长期规律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并对不同货币(即M1、M2、M3)的增长率规定不同的比率和范围。1993年7月22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中心的货币政策,转而实施以调整实际利率为核心和关键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美国人投资方式改变了,政府很难把社会上大量流动的资金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而加以控制。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强劲回升,格林斯潘于1994年2月2日宣布,美联储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取代前几年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5%(其中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左右,即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以解未来通货膨胀之忧。
2.德国
德国是战后西方国家中控制通货膨胀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40多年来,德国的物价上涨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德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大特点是,把货币政策置于首位,由联邦银行(中央银行)担任“首席执行官”。它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肩负“货币监护者”的使命,不受政府对稳定货币的干预。联邦银行以它拥有垄断纸币发行、驾驭所有银行和为国家理财的特殊功能,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包括实行贴现政策和抵押贷款政策,调整最低储备金率,频繁进行债券回购协议式交易等公开市场业务,规定联邦和州政府将流动资金存入联邦银行而不计利息,以及通过外汇买卖控制流动资金数量等。德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联邦银行与政府、政府与议会、政府与资方和工会、劳资双方,以及其他各社会经济集团之间协调行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3.加拿大
加拿大中央银行近年来一直把抑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且把目标具体化。1991年2月,加拿大中央银行与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共同宣布,到1995年年底,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率要降到2%。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传递过程迟缓和易变,所以中央银行捉摸不定或把握不准,于是提出和使用中间指标,把它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支撑点。加拿大中央银行从1975年到1982年建立了货币供应目标区,分阶段地控制或减少货币供应量,逐步达到最终的控制目标。后来,由于货币需求压力增大,目标区控制未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因此,把中间指标由“货币供应目标区”改为综合反映短期利率和加元汇率变化的“货币条件”。通过检测“货币条件指数”的变化而快速地检测货币总流通量的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利率,以控制货币流通总量和抑制通货膨胀。
4.韩国
韩国政府为了抑制和扭转通货膨胀上涨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损害,首先于1979年4月颁布“稳定化”计划,提出“稳定、均衡、增长”方针,即把快速增长政策调整为稳定增长政策,并相应地把扩张的财政信贷政策调整为紧缩的财政信贷政策。之后,韩国进一步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一项主要政策目标,坚持稳定化计划,继续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韩国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考虑到本国资源缺乏、能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市场小、粮食等供给不足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资源型通货膨胀等,采取相应的对策,即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并提高效益。
为此,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储蓄、增加生产和稳定物价,特别是保证重点消费品的生产。同时,韩国政府通过有力的政府指导或干预,与维护和加强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韩国政府还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放松对进口和直接投资的控制等,以维护、扩大和促使市场竞争。
由于韩国政府对通货膨胀实行既治标又治本,既抑制需求又促进供给的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1982年,维持多年的两位数物价上涨率首次降为一位数,并在1983—1987年,消费物价上涨率持续稳定在3%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受经济过热的威胁,但韩国仍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的水平,1992年为6.2%,1993年是4.8%。同时,经济实现了较高增长,1992年为4.8%,1993年为5.6%。韩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功效可见一斑。
5.阿根廷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抑制通货膨胀比较成功的。阿根廷的通货膨胀1990年达到1344%。1991年4月,梅内姆政府开始实施稳定经济的“秋季计划”,颁布了兑换法,将本国货币奥斯特拉尔与美元的比价固定为10000∶1(采用新币后为1比索兑换1美元)。中央银行以外汇储蓄保证货币自由兑换,同时实行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开发量,逐步恢复本国货币的支付能力。具体措施包括裁减政府冗员以减少行政开支,加强税收管理以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关税、吸引外资和官方银行向企业低息贷款,以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这些措施作用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阿根廷年通货膨胀率1991年降为85%,1992年降为17.5%,1993年为7.4%,1994年为4.3%。实属难能可贵。
由此可见,各国都有治理通货膨胀的良策。中国不能一味模仿和照抄别的国家的策略,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环境,制定适合自己的政策和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