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理论与数量论:解析货币本质与流通量关系

货币理论与数量论:解析货币本质与流通量关系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以上两种货币被称为通货或现金。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供给量,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供给量,M3被称为最广义的货币供给量。解格雷欣法则(三)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货币理论与数量论:解析货币本质与流通量关系

了解货币

(一)货币及其分类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利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

目前,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类。

(1)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由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纸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

(2)铸币:小额币值的辅币,一般用金属铸造。

以上两种货币被称为通货或现金。

(3)存款货币:又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是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4)近似货币:又称准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这种存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因此称为近似货币。

(5)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它本身并不是货币,也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是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我国,一般把货币分为M0、M1、M2和M3。

M0=流通中现金。(www.daowen.com)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3=M2+具有高流动性证券和其他资产。

表10-1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分析。

表10-1 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供给量,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供给量,M3被称为最广义的货币供给量。可见,M0、M1、M2和M3的划分依据是流动性(变现能力)。M0本身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大;M1中的活期存款也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所以流动性虽不及M0,但要大于M2,因为M2中的定期存款受期限限制,不能随时变现;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二)格雷欣定律

格雷欣定律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定律”,由16世纪英国银行家托马斯·格雷欣提出。这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是:实际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具有同等法偿能力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退出流通,被作为窖藏,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必然充斥于流通之中。在复本位情况下,这种现象较普遍。

解格雷欣法则

(三)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相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少,商品的价格水平越低,货币价值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