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收入核算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应用

收入核算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利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时,首先要计算国民收入,即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表8-6岛内居民收入最后,进出口情况为香蕉生产企业出口香蕉200吨,共计2000万元;幸福岛没有进口任何物品。表8-7岛内进出口情况至此,所有收据已经全部收取,接下来运用前文所学的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计算幸福岛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是消费者赚取的总收入,这称为收入-支出恒等法。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在利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时,首先要计算国民收入,即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根据前面的内容,狭义的国民收入(NI)可用公式表示为:

NI=工资+净利息+租金+利润

国民收入加上间接税等于国民生产净值(NNP),可用公式表示为:

NNP=NI+间接税

国民生产净值加上折旧等于国民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GNP=NNP+折旧=NI+间接税+折旧

=工资+净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

案例分析

幸福岛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幸福岛是虚拟出来的一个独立岛国,盛产香蕉,岛上拥有一家香蕉种植企业、一家食品加工厂、岛内居民和负责管理岛内安全的政府。香蕉种植企业拥有岛上所有的香蕉树,一年可以生产1000万吨香蕉,一吨香蕉10元,一年总收入为1亿元。每年企业向工人支付2000万元工资,向企业的股东支付2000万元利息(这些股东也属于岛内居民),向政府缴纳500万元税收。表8-2为香蕉生产企业的简单数据。

表8-2 香蕉生产企业的简单数据

香蕉生产企业所生产的1 000万吨香蕉有500万吨卖给了岛内的食品加工厂,300万吨被岛内居民买去,剩下的200万吨香蕉出口给了他国,都是按照一吨10元的价格出售。食品加工厂将500万吨香蕉加工成香蕉片、香蕉酥等商品销售给当地居民,销售额为8000万元,购买香蕉花费500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300万元,纳税100万元。表8-3为食品加工厂的简单数据。

表8-3 食品加工厂的简单数据

接下来要核算这两个企业的利润。在这个案例中,利润=收入-工资-成本-利息-税收,计算结果见表8-4。

表8-4 两个企业的利润

政府在幸福岛中承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保护岛内香蕉不被外人侵略,所以政府必须支付军队工资。表8-5为政府税收收入和支出。

表8-5 政府税收收入和支出

岛内居民具有两个企业的所有者、工人、企业投资者、军人和消费者的身份,他们一共赚取工资2900万元,利润8100万元,利息收入2000万元。表8-6为岛内居民收入

表8-6 岛内居民收入

最后,进出口情况为香蕉生产企业出口香蕉200吨,共计2000万元;幸福岛没有进口任何物品。表8-7为岛内进出口情况。

表8-7 岛内进出口情况

至此,所有收据已经全部收取,接下来运用前文所学的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计算幸福岛的国内生产总值。

1.支出法

支出法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C+I+G+(X-M)。

消费者在香蕉上花费了3000万元,购买香蕉片、香蕉酥等食品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共花费8000万元,所以C=11000万元;幸福岛居民没有投资支出,故I=0;政府付给军队工资共花费600万元,所以G=600万元;香蕉生产企业还将200万吨香蕉出口给其他国家,并且今年幸福岛没有进口任何商品,所以X-M=2000万元。以上共计13600万元。表8-8为支出法计算过程。

表8-8 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过程

2.收入法

收入法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净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

首先计算工资收入,岛内居民的工资收入分为三个部分,香蕉生产企业工人工资为2000万元,食品加工厂工人工资为300万元,军人工资为600万元,共计2900万元;岛内居民的利息只有投资给香蕉生产企业所获得的利息,为2000万元;本案例未涉及租金,所以为0;香蕉生产企业的净利润为5500万元,食品加工厂的净利润为2600万元,共计8100万元;间接税都是交给政府的,所以政府税收为600万元;本案例不涉及折旧。以上共计13600万元。表8-9为收入法计算过程。

表8-9 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过程

本案例使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出来的GDP是一样的,现实中的情况远比案例复杂得多,但是使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也相差不大。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是消费者赚取的总收入,这称为收入-支出恒等法。

那么问题来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收入并不会全部花掉,其中一部分会存入银行,那么看似他的支出是小于收入的;又或者一个人透支信用卡超前消费,看似他的支出又大于了他的收入。请问,收入-支出恒等法依然适用吗?

延伸阅读

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想必大家在观看电视时,经常会听到经济学家对经济时局侃侃而谈,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指标你一定不会陌生,它叫恩格尔系数。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消费支出是指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八大类。消费支出反映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变量,被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之一。

恩格尔系数讲的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动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一个家庭收入越低,家庭收入中(或者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收入中(或者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可见,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品等的支出,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间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高,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设定了一个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为68%,城镇家庭约为59%,平均计算超过6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15年时,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为30.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食物的支出相对以前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食物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而住房、教育、汽车、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在计算恩格尔系数的时候,个人消费总支出需要除去购房支出或者金融产品支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购房支出属于资产转移或者资产投资行为。其他个人投资性支出也不能纳入个人消费总额。

此外,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短时间波动是正常的;地区间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也略有不同;尤其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由于各国的物价体系、福利补贴等方面差异比较大,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

(资料来源:腾讯网,2020-08-19.)

课程思政导读

为什么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做好经济工作,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部署和推动经济工作。分析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一定要坚持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立场。只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就不难得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总体结论,从而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坚决夺取经济发展新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根本标志,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就是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客观、全面、辩证、积极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定要把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要用这样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去正确把握和衡量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面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向破浪前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19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每一个数据都具有创造历史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标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总裁拉加德称之为“新平庸”状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0年中,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大约为3.1%,而危机后的10年里,平均增长率降至2.5%。在经济增长平庸化的同时,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债务高企,社会动荡加剧,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缺陷凸显。

世界经济的“新平庸”与中国经济的新作为,形成了鲜明对比。2008—2018年间,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全球经济增长了28.0%,美国增长19.1%,欧元区增长8.1%,日本增长7.0%,中国则增长了114.7%。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1月出版的《全球经济展望》所进行的预测,2019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1.7%,发展中国家增长3.7%;其中,美国增长2.3%,欧元区增长1.1%,日本增长1.1%,巴西增长1.1%,俄罗斯增长1.2%,印度增长5.0%,南非增长0.4%,中国则增长6.1%。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中国经济能够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内生演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大大巩固发展了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成果,从总量上和质量上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层级,使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状态和现实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多方面强大优势的集中体现。

(资料节选:求是网,2020-01-16.)

本章小结(www.daowen.com)

宏观经济学是通过分析和研究以国民收入为核心的总量指标,来揭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因此,如何衡量国民收入,即国民收入核算,就成为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本章的中心是理解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概念及它的核算方法。

关键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 收入法

思维导图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 收入法

二、选择题

1.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2.“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说法全对

3.所谓净出口,是指(  )。

A.出口减进口   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进口   D.以上均不正确

4.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别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折旧

5.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有形的产品               

B.无形的产品

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以上都不正确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最终产品?什么是中间产品?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应该怎么办?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国内生产总值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四、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各有特色的市场经济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的,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国家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私人资本主义、私人企业,一直被视作美国市场经济的象征。美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几乎涉及美国所有经济和非经济的领域。在产值占国民收入3%的农业部门、30%左右的制造业部门与60%左右的服务业部门,活跃着约1000万家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构成了美国经济的基本版图。

美国经济政府干预的力度很小也是这一市场经济的特征。虽然从历史上看,政府在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中总体上还一直在提高。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说:“美国的经验可能表明,政府职能的缩小,是与现代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相适应的。”分析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认识美国市场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垄断程度很高的市场制度,垄断与市场竞争并存是这个经济制度的特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按照艾哈德的说法,这是一条“中间道路”,他具体讲道:“我在事实上不过实践了发展西方各国的现代经济学原理,把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加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求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在德国得到了实现,并使德国经济获得了稳定与发展。

兰珀·吕鲁普曾对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进行过描述: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正像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一样,开始出现不协调的国家干预主义;二是随后德国还出现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极权经济,其最终于1936年以普遍冻结物价的方式大规模废除了市场经济;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体制很快为一种经济官僚(或许可这样称谓)——弊脚行政当局所替代。

因此,战后德国新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经济体制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并就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经济应当是一个市场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国家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加以限制,提出应把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自由进取的创造精神同社会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建立受社会控制和调节的市场制度。这一观点被当时的经济部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接受和支持,并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经济处于瘫痪的状态,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行,德国的经济很快就开始复苏,20世纪50年代就起飞了,60—7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233亿美元增长到1980年的8223亿美元,30年间平均年递增率约5%,居西欧之首。当然,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很多,但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不可否认的。兰珀·吕鲁普曾对此进行过分析,他说:“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结果即人们所说的‘德国社会经济奇迹’。”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濒临崩溃,当时同盟国驻日本总司令部的成员阿克曼曾预言,如果日本今后30年的人口增加到一亿以上,那么,它只可能有以下两种结局之一:或者无限地依赖外援,生活水平将和1930—1934年时相当;或者走“自立”之路,但会面临无法克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难,国民生活将逐渐接近于仅能维持的水平。然而,情况恰恰相反,日本经过30年的努力之后,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

1949—1973年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3%,高于美、英、法等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1986年以后,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3.8%,并仍高于上述国家。日本在战后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与日本所采用的经济模式直接相关。保罗·格雷戈里认为,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即日本政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方向。国家有选择地进行干预,在保证不仅有高的投资效率,而且大投资适当地分配到能导致增长的部门方面,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4)“从摇篮到墓地”——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福利为国家制度特征的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模式,主要存在于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尤以瑞典模式最为典型。它是指以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充分就业和社会平等为目标,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由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共同奉行的一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瑞典的市场经济是在基本实现了“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社会福利制度中实现的。这一模式使得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瑞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在实行经济计划的英国、瑞典、挪威、荷兰、法国、日本这6个国家里,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是最高的,但是到1970年时,它却只有瑞典人均产量的52%。1971年,瑞典人均收入5100美元,比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高3600美元;1974年,瑞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720美元,为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987年,瑞典的人均收入高达14200美元,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

瑞典市场经济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兴起到鼎盛最终衰落的过程。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瑞典经济的停滞状况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但是,不论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即瑞典市场经济模式的“过度福利”是这一模式衰落的根本原因。

(5)“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曾被用来指称某些经济学家(如兰格)为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模式或形容原东欧等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甚至包括中国)所进行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中国经历了14年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国家鼓励个体、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发展,把它们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要占大多数或优势,并体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分配结构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多要素分配并存的结构。这种分配结构既强调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凭借所有权参与分配,又强调市场型按劳分配的机制和原则,同时,政府通过工资、奖金、税收、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等手段和机制,防止分配不公,调节个人收入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建立和完善了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双强”格局,使国家的经济职能充分有效地行使。同时,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在对外开放上,建立和完善自力主导型的对外开放形态。中国积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已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在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又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从而使中国的对外开放保持独立的形态。

阅读材料二: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用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美国学者艾墨里·洛文斯、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1998年,湖北遭遇洪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人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