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但是,由于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恩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可以根据对凯恩斯主义的态度,把当代经济学的众多流派分为三种。
1.支持或追随凯恩斯主义的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学派(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代表人物为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几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国家干预,但在国家干预的方式等方面则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例如,新剑桥学派主张国家要干预经济,但应该放在分配领域。
2.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流派(又称自由主义经济学)
这一流派主要包括:货币学派,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为罗纳德·哈里·科斯;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坎南等。这些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3.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理论流派,也不同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这一流派主要包括:瑞典学派,代表人物是约瑟夫·熊彼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等。
课程思政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研究与理论创新。回顾7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走向,既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客观需要。
一、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经济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是经济学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70年来,我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在有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推出了众多经济学理论创新成果,大大丰富了世界经济学思想宝库。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成果非常丰富,这里仅列出四项重要成果。
1.推动经济学“术语的革命”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经济学创新发展,也是从新范畴、新概念等“术语的革命”开始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既能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值的新概念、新范畴,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这些概念和范畴得到学界普遍认同,成为经济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新概念、新范畴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大大加快中国经济学创新脚步。
2.创造性提出并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发展阶段,直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实践问题和经济学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也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等等。
3.超越西方经济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传统认知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二元对立、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政府只能被动和有限地发挥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才能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兼顾效率和公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既努力实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又强调政府对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监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政府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开展有效市场建设、克服市场运行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从而突破了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形成的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观,有力推动了经济学创新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框架下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理论基础。但是,如果完全遵循这些理论,就会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就不可能缩小,世界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也无法实现。有鉴于此,我国经济学学者对发展经济学进行反思与重构,提出成功的经济体应同时拥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要素禀赋在一个时点是给定的,但它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从而使比较优势发生改变。有效的市场是各种要素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其相对稀缺性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制度前提。有为的政府能够在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时因势利导,促进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打破“低端锁定”,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我国学者还将我们党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提出在国际贸易中应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是为了最大限度凝聚国际共识,达成合作;共建是为了在共商基础上建立更为公平的国际分工秩序,最大限度消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蕴藏的贸易不平等;共享是为了在共商共建基础上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内生动力、激发其发展潜力。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对发展经济学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突破,而且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做出了中国学术贡献。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总结经济规律的学科,其创新发展通常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必须更好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前,我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一些学者习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来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现实问题,经济学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学创新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做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概括、抽象和升华,努力从中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朝着体系化、规律化、学科化方向发展。
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学创新发展既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回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并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学说,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同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经济思想,如《盐铁论》等古代典籍中蕴含的许多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不谋而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宝贵资源。
吸收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益借鉴。但我们在吸收借鉴时要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生搬硬套、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应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资料来源:周文.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与历史使命[N].人民日报,2019-06-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基本问题、经济学体系,以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经济学的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以及资源配置等,熟悉经济学的内容及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能够明确经济学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以及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学习经济学。
关键概念
经济学 稀缺性 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重商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思维导图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学 稀缺性 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因为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完
B.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的绝对数量较少
D.以上均不正确
2.如果一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部生产,则( )。
A.只能通过减少一种商品的生产来增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www.daowen.com)
B.是高效率的生产
C.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商品的生产
D.有些资源被闲置
3.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4.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资源利用 B.资源配置
C.单个经济单位利益的最大化 D.整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D.保罗·萨缪尔森
6.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是( )。
A.橘子汁价格下降的原因 B.物价水平下降的原因
7.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 )。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C.价格理论 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8.研究个别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9.以下问题中,( )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社会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10.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谁做出经济决策,依据什么程序?
三、问答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各有哪些?
3.什么是机会成本?谈谈你对机会成本的看法。
4.谈谈你学习经济学的几个理由。
四、阅读材料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学术成就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拉格纳·弗里希和荷兰人简·丁伯根共同获得。
与诺贝尔奖其他奖项不同,考虑到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往往滞后,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往往在得奖者提出重大经济理论之后的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向经济学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由两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做的贡献。1969—2018年的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况见表1-3。
表1-3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况(1969—2018年)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