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要素交换关系的完善方法

城乡要素交换关系的完善方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要素交换活动与交易主体、要素市场和支撑机制紧密相关,研究城乡要素交换关系就必须从上述三个维度展开。实际上,交易主体、要素市场和支撑机制往往与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立足于对交易主体等的形成动因来阐述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从完善城乡要素关系的角度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路在于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城乡要素交换关系的完善方法

城乡要素交换活动与交易主体、要素市场和支撑机制紧密相关,研究城乡要素交换关系就必须从上述三个维度展开。实际上,交易主体、要素市场和支撑机制往往与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立足于对交易主体等的形成动因来阐述城乡要素交换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割裂的社会,甚至城市本身的发展也难以为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完善城乡要素关系的角度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路在于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通过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可盘活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推进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平等交换,使乡村振兴逐步从政策驱动转化为市场驱动。

1.建设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劳动力市场不统一,会制约整个市场体系功能的发挥,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成本,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城乡劳动力要素配置必须冲破城乡户籍的藩篱,统一归由市场机制按市场供需要求进行适应性配置,实现劳动力在城乡统一市场中就业条件的平等性、价格竞争的公平性,确保城乡劳动者可以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消除任何就业歧视和制度性约束。城乡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就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大城市、超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有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乡村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有利于降低城镇化成本与劳动力转移成本,也有利于缩短城乡空间距离,促进农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城乡就业规模的扩大,而城乡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提出,采取四类城市差异化落户的策略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这就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打开了政策之门,也为建设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必要的前置条件。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率从1998年的33.3%,到2008的46.9%,再到2018年的59.58%、2019年的60.60%。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走过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当前依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大约还有2.2亿常住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仍然没有改变农村户籍,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当务之急,首先要将事实上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转化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

2.建设城乡统一土地要素市场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要素市场发展迅猛,但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展缓慢,且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割裂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单向和不平等流动,农村集体土地成为城市用地通常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农村集体获得的征地收益较低;二是农民承包的耕地、宅基地不能通过有效方式进行流转以获得财产性收入等。这些都抑制了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扭曲了土地要素的价格,成为土地要素市场发育和完善的障碍。农村中土地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盘活,阻滞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农村土地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让农民手上掌握的土地成为具有可预期收益的财富和资产,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盘活农村土地要素,实际上是让农村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规则,实现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为保障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依托城市国有土地交易平台,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森林和林木所有权,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城乡建设用地全部通过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村民自主到城市购买商品住房,使农民从乡村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从而大大改变农民的劳动、工作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消费方式[9]

实现城乡土地要素的流动和再配置,其核心机制是土地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这些机制促使土地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领域不断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领域。在改革开放业已推进40多年的特定阶段,我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要素整体上已有相当发展,但土地市场发展还非常有限,城乡之间土地市场分割特征显著,农民土地产权的权能充分发挥仍面临较多制约。此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使得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又是聚集生产要素的空间载体,吸引着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最终都要聚焦在土地上。农业用地越规模化,对城市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的吸引力就越大,而实现规模化的前提是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3.建设城乡统一资本要素市场

目前,我国城乡资本要素市场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是风险大、收益低的产业,具有弱质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大多资本不愿进入农村和农业,这不仅加剧了城乡之间金融资本要素配置的不平衡,而且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并提出要“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10]目前,我国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正在寻找投资途径,这些举措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投资环境,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配置城乡资本要素资源,促进城乡统筹资本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我国城乡资本城市偏向流动的格局,促进我国城乡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必须多管齐下。要增加财政资金向农业的流动,建立政府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的产业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必须在财政上对其进行扶持。无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协调城乡资本市场关系,客观上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资金市场,应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一步发展农村资金市场。完善农村资金市场的最终目标应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计划、开放、发达的农村资金市场,为此,就要搞好各项配套改革。例如,进一步改革价格体系,既要调整商品价格,克服某些产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缺陷,又要调整生产要素价格,运用灵敏而准确的市场信号,正确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要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准确、及时、快速传递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市场组织的现代化程度。

最后,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还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环境,但要坚持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二是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建设和管理好城镇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这些资金问题,是确保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和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这些举措可以充实地方财力,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

4.发挥大数据在要素市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将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在城乡融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汇聚起来能够使数据发挥重要作用,数据之间的关联将使数据实现高价值。数字经济是具有崭新的、颠覆性变革的内在力量,它正在或将给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市场带来深刻变革,并引发城乡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引发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流通形态的变革,使城乡社会形态和社会治理发生革命性变化。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网络扶贫”将为产业扶贫提供重要的数字支撑,对于持续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更具全局性、战略性意味。数字经济条件下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生产要素是新型战略性生产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它不同于原来我们所说的生产力三要素,它是战略性要素、先导型的要素、起决定性的要素。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大多数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被誉为“21世纪的钻石矿”。大数据要素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其打破了自然资源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使持续增长和永续发展成为可能。将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看待,就是要认识到大数据要素的发展影响到城乡经济增长动力,关系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及持续性,关系到城乡发展的未来。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高度,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不断完善大数据的要素属性,推动开放共享,突破关键技术;以产业实践为基础,推动大数据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市场的深度应用,并形成符合时代新特点和我国城乡实际的大数据标准、产权、交易、安全等规范体系;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城乡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城乡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www.daowen.com)

【注释】

[1]张占斌.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政治经济学解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7(4):13-24.

[2]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制图。

[3]曹飞.城乡统筹进程中的要素整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03):76-80.

[4]方杰.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J].商场现代化,2006(10):181-182.

[5]张国献.利益协调视域下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34(05):70-75+12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理论参考,2018(04):4-15.

[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8]张晓山.乡村集体企业转制十题[J].乡镇企业科技,2000(02):9-12.

[9]必须强调,土地进入市场流转后,18亿亩耕地的红线决不能突破。经营使用权可以转让,耕地的使用方向不能改变。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给予了着重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0]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