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确今后的治水重点,为江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明确今后的治水重点,为江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追求 “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改变一味的向大自然掠夺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同与 “天人合一”,是人类反思后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的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的和谐相处。制定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出现旱情时的水量调度方案。随着防灾减灾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大

明确今后的治水重点,为江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依存、开发、掠夺几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这一阶段,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与自然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的原始状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畜牧业的出现,特别是青铜器、铁器的使用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为了农业生产人类开始挖渠、引水、灌溉。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大量用水的阶段开始到来,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自己毫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掠夺性开发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性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在哲学上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与自然处于 “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被否定。现在我们追求 “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改变一味的向大自然掠夺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同与 “天人合一”,是人类反思后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的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的和谐相处。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5个统筹,联系我们江山水利实际要切实做到5个坚持: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利和生态同步建设。

(2)坚持工程与非工程并取,建设与管理并取。

(3)坚持在大力开发、利用治理水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4)坚持以供定需,建立节水型社会。

(5)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和改革建立水权、水价、水市场制度。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重点。

2.1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逐步显露并被人们所逐步深化和认识,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的性质和作用给了基本的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全国大兴水库,当时主要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抓好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以后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洪涝损失代价增大、防洪问题越加突出,1998年三江大洪水举国为之振动,大城市的防洪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重点的水利建设中。2004年北方干旱,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发生水荒,才敲响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警钟,今后工业用水的增加,城镇用水的增加,如何优化水资源、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1 抓好水资源的综合规划

通过规划能更好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全面协调和利用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的用水。

2.1.2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不是单纯地主张少用水,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的浪费,以较少的水资源支持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节约用水的理念是比较淡薄的,在用水上是比较粗放的,农业采用粗放型的灌溉方式,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农作物的合理用水0.5~1.5倍以上,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工业上我国的万元产值耗水量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为此,今后要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提高灌溉用水效率,要依靠科技进步,确立以供定需,实施工业节水,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2.1.3 加强源头控制,切实防止污染、保证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水质污染,使水资源不能进入再生的良性循环,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水污染负荷的50%以上,农业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业的废水等大面积排放的污染十分普遍,因此水污染防治应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抓好工业、城市点源、面源、内源、地表水、地下水等全面控制,倡导实施绿色革命,大力推行植被造林,水土保持等生态环保措施。(www.daowen.com)

2.1.4 建立水资源的利用、节约、保护相协调的管理体系

(1)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的综合规划。

(2)制定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出现旱情时的水量调度方案。

(3)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4)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5)继续多渠道的开发好水源。

(6)实行政、事、企分离,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

2.2 建立现代化的减灾、防灾体系。

(1)建立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工程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主要是切实做好水库山塘除险保安、河道综合治理、防洪堤防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及其他灌、排、供、引、蓄水工程建设。

(2)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一是要加快防灾减灾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依法明确和细化社会各部门的防灾减灾责任,做到统一指挥、各负其责;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作,如防洪抢险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防汛会商系统、水库水情采集系统建设等,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四是防灾减灾的社会化管理,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增强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根据防灾减灾工作实际需要,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4个层次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行政首长和相关政府部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管理权限、职责、任务和分工,建立工作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减轻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规范汛期的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防洪补偿、物资调运、宣传动员、灾害评价等行为,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台风和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对已经正式实施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执法检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建立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随着防灾减灾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应用,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作为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培养防汛抗旱高级人才的重要平台。要不断引进更新防汛抗旱应用技术,实现气象水文监测预报现代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准确、反应灵敏、传输迅捷、以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的数字化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科学化提供支撑,提高指挥决策科学水平。要利用先进技术,制定水旱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洪水和干旱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推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的现代化。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只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统一思想,加大投入,措施到位,“人天和谐”的境界一定会得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