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程建设滞后,防洪能力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会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必须下大决心,扎实构建瑞安市城乡防洪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瑞安市防洪抗灾的能力。现就加强城乡防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3.1 城乡防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防洪减灾保安全为中心,牢固树立 “人给水以出路,水给人以生路,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既要把洪水作为灾害来防治,又要把洪水作为资源来利用;既要抓飞云江的治理,又要重视平原河网和山区小流域的整治;既要下大力气抓骨干工程建设,又要抓配套工程建设;既要采取工程措施,又要重视非工程措施;既要重视工程建设,又要重视对工程的保护与运行管理。
3.2 城乡防洪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瑞安市委、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作和防洪能力建设的意见》(瑞委发 [2006]62号文件)精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飞云江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城镇的洪水防御能力,全力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十一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完成一批控制性骨干工程,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要集镇与沿江乡镇的防洪能力有较大提高。
3.3 城乡防洪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一是加快下埠水闸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按时竣工投运;二是尽快完成上埠水闸工程的政策处理,及早开工建设上埠水闸工程;三是尽快调整方案,想方设法全面开工建设滨江三期防洪堤工程,尽早实现城市中心区防洪堤闭合;四是全力以赴,按时完成南岸城市防洪堤工程建设,提高南中心区防洪能力。
(2)全面开展飞云江综合治理。一是因地制宜,全面加高加固马屿至飞云两岸总计约60km的沿江土堤,有条件的地段做成标准堤,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二是立即启动飞云江高楼段防洪工程建设,建成9km标准江堤,实施河道疏浚,切实提高该段56省道及所在乡镇的防洪能力;三是启动飞云江仙降、云周等处险段护岸工程建设,有关部门要尽快予以办理立项手续,争取早日实施。
(3)进一步加大平原河道整治力度。一是尽快开展对中塘河及其周边河道的全面疏浚,清除淤泥,疏通拓宽河道,拆除老肖宅水闸;二是尽快对温瑞塘河莘塍段等主要阻水河段进行拓宽整治,提高河道蓄洪排涝能力;三是继续搞好天井垟涝区的综合治理。新的《天井垟综合治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应及时重新组建指挥机构,近两年着重搞好天井垟骨干河道的拓宽和疏浚。
(4)尽快启动金潮港、高楼溪治理。必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治理原则,尽快着手编制金潮港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开展治理工作。高楼溪下游治理,应作为小流域治理的重点,建设防洪堤,疏浚河道,以尽快提高防洪能力。(www.daowen.com)
(5)加强江北灌区排涝灌溉工程的统一管理。应参照温瑞水系灌区、瑞平水系灌区的水闸管理模式,将陶山、桐浦、碧山、潘岱、荆谷、梅屿等乡镇 (街道)的排涝水闸和骨干泵站纳入灌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面,提高灌区的防洪灌溉调度能力。
(6)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严格按防洪标准进行建设。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旅游等基础设施的防洪问题,与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已明确规定了强制性防洪标准,有关部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也应切实注意防洪防涝问题,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与管理力度。一要抓紧划定全市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及规划保留区;二要按照 “占补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三要对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及时清除,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四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到2010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3.4 城乡防洪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在防洪工程建设的主渠道作用。把关系瑞安市防洪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项目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市发改、财政、水利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贮备和申报,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对瑞安市防洪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建设高标准的沿江堤塘、河道护岸及其景观带工程,带动沿江沿河土地升值,将土地开发所得用于防洪工程建设。
(2)进一步抓好城乡防洪规划。以规划为龙头,切实抓紧做好当前各项防洪减灾基础工作。在飞云江流域规划和瑞安市城市防洪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认真制定并实施飞云江重要支流金潮港、高楼溪小流域和平原河网综合规划,保证防洪工程建设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地实施。
(3)进一步加快防洪减灾社会化步伐。防洪保险是防洪减灾的一项非工程措施。与防御2006年8号台风时,瑞安市提前开展了对农业水稻等四类农产品的保险工作,使在8号台风中遭受严重损失的农户得到经济补偿,保护了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要通过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利用全社会力量分散灾害风险,以提高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力。
(4)进一步加强防洪抗灾宣传。防洪抗灾是一项公益事业,要使洪涝灾害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各种渠道,大力宣传防洪法律法规,普及防洪救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自救能力,形成全民防灾的良好局面。总之,我们要通过发挥各级政府、企业、社团、集体、个人等方方面面的作用,构建完善的防洪抗灾体系,切实提高全社会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