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权管理与责任会计
分权管理,其基本特征是将决策权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适当划分,例如在董事会与总经理、总经理与部门经理或地区经理之间进行划分等,并通过适当的授权,使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或经理都能对日常的经营活动及时地作出有效的决策,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分权管理的优点主要有:通过决策权的划分,使最高层管理人员能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以保证企业始终有一明确的、正确的发展目标。同时,使各层次、各地区的管理人员都能在授权范围内,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迅速作出应变决策,从而避免了由于层层汇报、延误决策时间而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决策授权,能有效地调动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全体管理人员既能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又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由于分权管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正为各国大中型企业所采用,并正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分权管理思想,使企业日常的经营决策权不断地向下属部门或各地区经营管理机构下放,从而使决策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性;但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也随着经营决策权的下放一起层层落实到各级管理部门,使各级管理部门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也对其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承担与其经营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的部门,被称为“责任中心”,所以责任中心是为履行某种责任而设立的特定部门。责任中心的基本特征是权、责、利的结合,但具体地说,责任中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拥有与企业总体管理目标相协调、且与其管理职能相适应的经营决策权。分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率。即从企业角度来说,能在最恰当的时刻对企业遇到的问题作出最恰当的决策。为保证做到这一点,就应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对一些日常的经营决策权直接授予负责该经营活动的部门,使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地作出处理,以避免因层层汇报、延误决策时机而造成的损失。
第二,承担与其经营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责任与权力可以说是同时存在并相互平等,有什么样的决策权力,就有什么样的经济责任,所以当上个部门被授予其经营决策权时,就必须对其决策的“恰当性”承担经济责任,这也是对有效地使用其权力的一种制约。所以每一责任中心,必须根据授予其经营决策权的范围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三,建立与责任相配套的利益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都能有效地行使其权力并勇于承担责任,就必须建立与其责任相配套的利益机制,以使每个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其管理业绩相联系起来,这是激励管理人员和所有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负责态度的最一般的有效手段。如果忽视这两点,管理人员与一般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是协调一致的。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权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因此当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将经营决策权授予各级管理人员时,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责任中心的具体目标。由于这种分解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是一致的。
(二)责任会计制度
1.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
企业越是下放经营管理权,越要加强内部控制。于是很多大型企业将所属各级、各部门按其权力和责任的大小划分为各种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等责任中心,实行分权管理,其结果是各分权单位之间既有自身利益,又不允许各分权单位在所有方面像一个独立的组织那样进行经营。因为分权单位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经营业绩,而且会影响其他分权单位的经营业绩甚至是企业整体的利益。因此,在实行分权管理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各分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上达成一致;如何对分权单位的经营业绩进行计量、评价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责任会计制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考核和评价。
责任会计制度是建立责任会计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将企业内部单位划分为一定的责任中心,赋予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权力。这是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首要条件。这里说的责任中心是指企业内部负有特定的管理责任的部门和单位,每个责任中心都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经济活动范围。按其所负责和控制范围的大小和类型,责任中心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责任会计中,事前的计划、事中的核算和事后的分析都是以责任中心为基础进行的。
(2)确定业绩评价的方法。确定业绩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确定衡量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可以是可控成本和利润额等;②确定目标尺度的解释方法;③规定目标尺度的计量方法,如成本分摊、内部结算价格等;④选择预算或标准的形式,如固定预算或弹性预算;⑤确定报告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3)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2.实施责任会计
实施责任会计同样需要经过三个环节:
(1)编制责任预算。通常预算可以按销售、生产、采购、人工、管理等职能以及资本支出等专门决策来编制,责任预算(按责任中心编制预算)和计划预算(按生产经营过程编制预算)可以并行,后者强调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前者强调企业实现总目标中每部门应负的责任,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计划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2)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要求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产按责任中心来归集和分类,并与预算口径一致。同时为防止责任转嫁,应尽量减少收益和费用在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盲目分配,对必须分配的共同收入和费用,要根据归属合理分配,防止不可控因素进入各责任中心。内部提供服务应议定适当的结算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
(3)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在预算期末要编制责任报告,比较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的归属,据此评价考核各中心的业绩,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实行奖惩的建议。此外,对预算中未规定的经济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经济事项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及时向上报告,由适当管理级别作出决策。
责任报告是责任会计提供信息的媒介,也是责任会计的工作成果。在实施责任制的企业中,根据企业所建立的制度要求,对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予以报告是责任会计的最高职责。责任报告由于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信息,因此与财务报告相比,无论在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报告时间等方面都有其特点。总括地说,责任报告具有如下特征:
①报告对象。在一个企业中,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关心的主要是各责任中心和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因此需为每一责任中心编制一份与其业绩相关的责任报告,同时为企业最高管理部门编制一份总括的责任报告。但由于责任中心的划分往往具有几个层次,所以对某些处在中、上层次的责任中心,其责任报告的编制常常是对下属责任中心的责任报告的汇总。同时,由于不同的责任中心所包含的责任内容、范围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具体的对象确定报告的内容。
②报告形式。责任报告的形式主要有报表、数据分析和文字说明等。将责任目标、实际履行情况及其产生的差异用报表予以列示是责任报告的基本方式。但由于责任报告是对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履行情况所作出的专门报告,因此在揭示差异的同时,必须对重大差异予以分析,查找其产生原因,即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并作出说明或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各责任中心和企业最高管理部门进一步予以控制。所以报告的形式除报表外,必须动用数据分析和文字说明等方式。
③报告时间。责任报告的编制时间一般都是定期的,但由于各责任中心的特点不一样,所以为各责任中心所定的报告期可能不尽一致。例如,最基层的责任中心,需要随时掌握和控制其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就希望经常予以报告,例如一个或半个月;中上层的责任中心可能需要掌握和控制每个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以便掌握各责任中心与其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相关的利益分配情况。所以尽管都是定期的,但为各责任中心所定的报告期可以有所变化。
④报告内容。由于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性质不一样,所以各类责任中心的报告内容也不尽一致。但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报告其责任目标或预算、其实际执行情况和产生的差异,以便各责任中心进行自我控制,及上层责任中心对下层责任中心予以控制。除此之外,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大差异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确定差异的发生程度,定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确定其正常与否,并确定责任,以评价其工作业绩。由于各责任中心情况不一样,产生差异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差异分析的工作量相对也较大。在责任报告的内容中,最具建设性的是有关缩小差异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责任中心在履行职责中如何控制差异的建议;另一方面是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如何及时地、适当地调整责任衡量标准的建议,例如原材料的耗用标准、价格标准等。应注意,所提建议必须在各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内。
(三)责任会计的作用
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以责任为中心,以分权为前提,以利益为动力,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对经营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它在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保证经济责任制的正确贯彻(www.daowen.com)
经济责任制是一个以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三者相结合为内容的,国家、企业、个人的责、权、利相关联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制,能把全厂每一个职工的责任、权力和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把每一项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以及每一项奋斗目标,都逐级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整、纵横连锁、协调配合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经济责任制的贯彻,增加职工的责任感,达到不断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责任会计工作,就是适应分权管理的需要,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帮助管理当局控制整个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活动过程。不论是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还是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前者如划分责任中心、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和记账方法、建立业绩报告制度等,后者如为各责任中心确定责任预算,对他们的经济活动予以系统的记录、计量、汇总、报告,进行差异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反馈与控制等,无一不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顺利实施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互相配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经济责任制必须依靠责任会计。责任会计工作也要适应经济责任制的需要,为责任制服务,发挥其职能作用,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与实施。
2.实现经营活动的全面协调
现代企业都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虽然生产经营的内容和管理系统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企业内部都必然存在着若干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层次。因此,需要按层次实行逐级领导和管理,按部门开展全面分工与协作。企业内部必须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来处理集权与分权、上级与下级、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为适应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每个企业通常要建立计划、生产、供销、财务等业务职能部门,各部门都本着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精神开展业务活动,从事生产经营。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则必须把企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部门、各层次的活动保持协调一致。建立责任会计以后,就可借助于一定的会计资料,对各层次、各部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及其实际成果进行计量和考核,使之制度化、数量化。这样,各有关部门就能从企业的全局需要出发,通过分析和比较有关会计数值,来调节、控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共同努力。
3.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控制
计划与控制是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制订以后,经理人员要控制执行计划的进程,使实际行动能符合计划目标,争取完满地完成计划。责任会计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将它的计划与实际执行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提出业绩报告。负责控制的经理人员可以根据“例外管理”的原则,分析业绩报告中所反映的差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促使实际与目标一致,从而更好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4.有利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责任会计是一种为经济责任制服务的会计制度,它能使经济责任制严格地建立在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各责任单位的劳动效果及其差异。在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评价和考核时,能够做到责任清楚,奖罚分明,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企业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可以激发各部门、各层次的主管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5.促进企业完善各项会计基础工作
实施责任会计,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的会计基础工作,如原始记录和计量工作定额工作、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等,否则责任会计就无法推向前进。责任会计的实施促进着有关会计基础工作的建立和健全。
(四)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责任会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不可能有统一的诸如《企业会计准则》那样的规范。企业可以也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自行设计责任会计制度。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实施责任会计是无章可循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责任会计的作用,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就是要明确各个责任中心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赋予它们相应的管理权力,还要根据其责任的履行情况给予适当的奖惩。责、权、利三者的关系是:各责任中心承担的责任是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是衡量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标准;赋予各责任中心相应的管理权力,是其能够顺利履行责任的前提条件;而根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履行情况给予适当的奖惩,又是调动其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根据这一原则,各责任中心只对其可以控制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而不对其不可控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
2.目标一致性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就是要求各责任中心目标的实现要有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使两者的目标保持一致。建立责任会计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努力。而由于责任中心是一个企业的各个局部,有不同的职责,甚至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所以在制定预算和考核标准时应防止局部利益损害企业总体利益的情况。
3.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就是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处理应该公平合理,应有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根据这一原则,在编制责任中心责任预算时,应注意预算水平的协调性,避免出现诸如由于内部结算价格制定不当而导致不能“等价交换”这样一些情况。贯彻公平性原则,可以使各责任中心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劳动竞赛,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4.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是指各责任中心只能对其可控制和管理的经济活动负责。由于和责任中心的利益与其业绩挂钩,因而对其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也就是说,各责任中心只对其权力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对于其权力不及的、控制不了的经济活动,不承担经济责任。在考核中,也应尽可能排除责任中心不能控制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责任分明,奖惩合理。
5.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就是要求各责任中心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是编制责任报告。通过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报告,应能使有关的负责人对发生的脱离责任预算的差异作出及时、恰当的调整,加强对各责任中心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使企业的浪费、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了使有关的负责人能够对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责任报告的编制应该及时,数据应该准确。贯彻反馈性原则,能够更好地发挥责任会计的控制职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也称例外管理原则,就是要求各责任中心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点差异进行分析、控制。重点差异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对实现企业总体预算、责任中心责任预算或对社会效益有实质性影响的差异。这类差异不论其数额大小,都应列为重点进行分析、控制,如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或供销合同完成情况等。
二是指数额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这类差异的分析、控制,能够花费较少的精力解决较大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差异包括不利差异和有利差异。不论是不利差异还是有利差异,只要是重点差异,均应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