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化新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包容发展

深化新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包容发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信念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促进了以互学互鉴、包容发展为主旨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多元文化融合。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6年7月在俄罗斯举行。截至2017年,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同期签署和执行的文化交流计划近800个。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开展文化合作。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数量占联合国会员

深化新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包容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对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之间的文明交融格局提出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平共存的期待。而这也是在过去的5年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秉持的信念。在这种信念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促进了以互学互鉴、包容发展为主旨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多元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政府间合作,而人文交流更需要政府的推动。中国政府先后推动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见表2-27)。从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这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引导“一带一路”人文合作潮流、加速人文合作进程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步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格局,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媒体、旅游、妇女、青年、档案和地方合作等多领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副总理级文化交流机制都汇聚了丰富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为例,该机制以刘延东副总理为中方主席,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布安作为印尼方主席,迄今双方已经签署了人文领域协议共11个,其中科技领域协议4个,教育领域协议6个,文化领域协议1个。此外,在该机制的推动下,孔子学院总部和印尼研究技术与高等教育部续签《汉语教学协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该机构于2018年3月已被取消,现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印尼卫生部续签《关于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在各个领域的双方文化发展。在该机制的推动之下,孔子学院总部向该国赠送汉语教材500册,并邀请近200名印度尼西亚学生来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此外,中国已经为印度尼西亚提供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为印度尼西亚大学提供50万元人民币小额物资捐赠。

表2-27 “一带一路”八大副总理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资料来源:复旦中外人文交流.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有哪些?[EB/OL].(2017-08-12)[2018-12-08]. https://mp.weixin.qq.com/s/wL0RP8eyx0wdH3eDic7ErQ?.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有关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中俄双方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交流领域涵盖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在交流的过程中领域不断增加。2007年7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青年8个领域的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截至2017年,委员会已经召开16次大会。当时,委员会中方主席由刘延东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俄方主席由戈洛杰茨副总理担任。

随着交流的深入,中俄人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人才联合培养、高校联盟、卫生防疫、旅游投资、媒体交流工作,以及青少年运动会、文化节、电影节、档案展、青年代表团互访等各项活动有序推进。2014年至2015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倡议下,双方共同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在此框架内共计开展活动800余项,包括青年学生联欢节、青年学者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记者互访、青年企业家俱乐部、青年运动员共同训练、青年艺术家对话等。

2016年,中俄开展“中俄媒体交流年”。2015年12月17日,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暨中俄媒体交流年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克强总理和梅德韦杰夫总理出席活动并致辞,刘延东副总理、戈洛杰茨副总理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双方成员,以及教育、青年和传媒领域的代表也出席了活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6年7月在俄罗斯举行。

(资料来源: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有哪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办公室)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断努力之下,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合作日趋紧密。截至2017年,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同期签署和执行的文化交流计划近800个。在此基础上,沿线国家之间不断完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已经推动各国之间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外文化论坛、亚洲艺术节、跨国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交流深度不断深入(见表2-28)。

表2-28 “一带一路”政府间文化交流成果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民心相通专栏。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3年开始,两国分别在对方国家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和文艺团组互相出访,同时双方已经在推进互设文化中心,共同推进在“一带一路”领域内的互动。在艺术交流活动方面,哈萨克斯坦与中俄两国共同主办了“2015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2015年,中国爱乐乐团在阿拉木图成功举办音乐会;2017年,中哈联合举办了“光明丝绸之路上的相遇”音乐会,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欢迎;2017年,双方合作举办了“丝路新颜暨领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果图片展”,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双方在经济建设、产业合作、贸易往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成果。在教育方面,哈萨克斯坦积极派遣国人参与“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汉语桥”等活动,与中方共同举办了“中国武术文化节暨哈萨克斯坦武术大赛”等;在推动文化产业进步方面,哈萨克斯坦有关部门深度参与了“丝绸之路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并与有关企业签署影视制作合作协议。

从2017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始,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也深入参加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在该会议期间,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开启了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的文化交流。

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开展文化合作。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数量占联合国会员国的三分之一,获得与联合国的合作将大大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融合,以及推动更多国家参与文化交流和互鉴。中国与联合国开展的合作主要与数个关键组织进行合作,其中包括: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以推动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0)》;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方案》,旨在推动联合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信息交流、伙伴关系、项目合作、政策协调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人居署、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分别签署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中国与联合国进行的合作的不断推动下,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分别通过决议,呼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很好地证明了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国际文化合作所带来的效益。

与沿线地区和跨地区国际组织开展文化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已经形成了有诸多次区域的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上海合作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此外包括非洲联盟欧洲联盟等区域性国际组织,而诸如跨地区国际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目前这些区域性和跨区域性国际组织,也将是“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融合,提高文化交流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吸引了大量智库对“一带一路”前景和路径进行关注和研究。中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已经成立了300家“一带一路”研究平台,外国知名智库中有50余家展开了“一带一路”研究,并取得了众多成果;中国智库已经出版了400多种“一带一路”图书,国外知名智库也发表了100多份专题研究报告

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各种问题有深入研究,并且代表着各类文化精英观点的智库,也起到了的巨大作用。其中,研究型智库在加强与有关国家如何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方面展开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民间智库发挥了推动跨区域、跨宗教、跨国的市民间交流;文化产业智库正在利用文教融合的方式,通过推动海外留学生、出境游客参与不同主体的活动,推广不同的文化互相了解、互相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智库文化交流机制。2015年,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的联合推动下,50多家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代表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该联盟的目标就是通过联合各家智库以及各研究机构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等方式,更好地执行智库在咨政建言、推动交流等方面的职能,该智库同时也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域外国家相关智库之间的交流活动。目前该智库联盟聚集了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察哈尔学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137家国内研究机构,以及112家沿线国家的智库。该智库联盟目前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智库交流的主要平台,推动了相当多的智库交流合作活动。2016年至2017年,该联盟于德国杜伊斯堡市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会议,同年,与捷克外交部下属机构举办了合作会议,并与柬埔寨方面就澜湄次区域合作机制举办论坛。这一系列活动切实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智库的交流。

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联盟的推动下,2018年在敦煌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论坛,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白俄罗斯、西班牙、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新西兰、美国、巴拿马、古巴、智利、阿根廷等32个国家的政党政要、智库学者、企业界人士等共约150人参加会议。在该会议上,发布了《构建多彩丝绸之路的共识》,宣布国际智库将进一步推进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间组织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缺一不可。政府间实施的文化交流项目可以高调有效地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打开窗口。但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毕竟时间短、展示面有限,开展广泛而高频的民间交流就更能让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了解。2017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论坛,论坛上通过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章程》和《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论坛北京共识》,并成立了国际指导委员会和秘书处,从而开启了民间组织的交流机制构建之路。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民间组织加入了合作网络,目前的构成涵盖了教育、医疗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各个方向。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民间组织在文化交流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开展文化交流,民间组织集聚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群,客观上联通了政府和民众,扮演着文化代言人的角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的创新民间组织交流形式对文化交流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开展标准对接,比如2017年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旗下的80个成员签署了《共同构建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规则和团体标准的倡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民间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文化艺术品交易的相关标准。开展绿色合作,环保和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间合作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外,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影响各国政府的政策并引导舆论。开展民生改善合作,很多民间组织本身目标就在改善民生,民间组织的合作,可以在民生改善方面弥补政府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

教育文化的融合,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最重要领域,沿线各国在推进文化融合进程的过程中,对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都非常重视。为此,在教育文化领域也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合作。

扩大了与沿线国家的学历互认覆盖范围。截至2018年,教育部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范围涵盖了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独联体和南亚地区(晋浩天,2017),这不仅强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教育的互联互通,也为沿线国家之间的高水平人才流动解除了限制(见表2-29)。

表2-29 中国与沿线国家学位学历互认协议覆盖范围

资料来源:晋浩天.教育部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N].光明日报,2017-04-20(4).

积极开展留学生互派项目。留学生堪称是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教育部2016年下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后,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互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力,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了31.72万人,增幅达11.58%。同时,中国也成为沿线国家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国,有9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超过该国留学生总量的15%,有13个国家超过10%。在推动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的过程中,中国不仅主动吸收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也积极派遣留学生到沿线国家进行学习,推动文化互相了解。据统计,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留学人数为6.61万,增幅15.7%,其中向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3679人。

大力强化沿线国家间语言学习。2016年中国公派了1036人到42个非通用语种的沿线国家学习培训;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沿线国家也积极学习中文,截至2017年3月,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53个沿线国家开办了137所学校,学生人数超过46万。目前汉语已经成为俄罗斯大学入学和会考的重要外语考核科目。目前,中国已经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平台学习汉语。(www.daowen.com)

深化高等教育办学合作。中国与国外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的合作项目和机构就有1248个,高中高职层次的合作项目有928个。同时,中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比如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区,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迈出国门的第一步,而巴基斯坦、约旦、埃及等10多个国家也向我国发出了境外办学申请。这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学合作。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工作中最直观、最有效、最受到当地居民欢迎的方式。为此沿线国家逐步将跨国文化交流建设成联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之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各项政府推动的文化交流项目,为所在国的人民开启了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同时沿线国家之间的民间也主动通过互相翻译出版不同国家的书籍、沿线国家之间媒体主动合作、推广人文旅游、开展青年和妇女等群体的跨国交往等形式的交流,很好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民增进彼此感情,深化双多边的民间合作。在文化交流方兴未艾的背后,是中国和沿线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努力。

沿线国家政府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正向引领的作用。沿线国家之间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形成了积极推动文化交流的共识。2016年中国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积极进行文化交往的方向。其次在政府合作协议层面上,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和所有的“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从各地方政府的层面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高效的平台。

组建沿线文化合作国际组织推动子领域的文化交流。2016年,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等五大专业联盟(见表2-30)。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为例,该组织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在全球拥有89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内27家剧院、文化机构、知名演出团体,国外62家),包括34个国家和地区单位以及2个国际组织单位。成立两年多来,剧院联盟成果辉煌:剧院联盟成员不断扩充,机制化建设正稳步推进;该联盟成员间交流成果丰硕,剧院联盟成员单位不断合作推出优秀剧目;成员单位间的合作逐步深入,剧院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等纳入机制化的交流体系中。同时,2017年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到目前为止,已经吸纳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以色列艺术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捷克布拉格艺术节、立陶宛维尔纽斯音乐节、中东欧戏剧节总监团、中东欧艺术节总监团、印度新德里之春艺术节等沿线35个国家的129个艺术节和机构。

表2-30 丝绸之路五大文化联盟

资料来源:周玮.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联盟机制[EB/OL].(2018-08-29)[2018-12-08].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8/29/c_1123344675.htm.

魏金金.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在福州召开[EB/OL].(2018-11-25)[2018-12-26]. http://www.ce.cn/culture/gd/201811/25/t20181125_30862135.shtml.

文枫.24国参与“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馆店大融合打造阅读服务新共同体[EB/OL].(2018-05-29)[2018-12-26]. http://www.cbbr.com.cn/article/122134.html.

开展书籍生态等文化交流夯实文化融合基础。文化领域涵盖丰富,不同领域对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沿线国家中,各种领域的文化交流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新闻合作方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共同推动了中国和西亚地区的广播电视合作,宁夏广播电视台与阿联酋等9个沿线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黄河》《清真的味道》《丝路印象》等中国纪录片开始走入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

在书籍出版方面,2014年在中国出版业的推动之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开始支持沿线国家之间广泛开展丝路国家之间的图书互译、汉语教材外语化、沿线国家的书籍展览、出版物数据库合作等项目。该工程启动以来,出版的图书贡献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出版合作项目的80%,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若干个中国出版品牌项目。

在电影交流合作方面,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一带一路”设置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并且与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格鲁吉亚国家电影中心达成四方合作协议;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系列活动邀请了来自匈牙利、希腊、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合作备忘录。2018年,“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保加利亚、埃及、希腊、印度等在内的29个国家的31个电影机构结成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在电影交流合作过程中,东南亚诸国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缅甸由于华侨和华裔族群人口较多,一些风俗习惯及观念认知上也和我国相近,中国电影本身就有观众基础,《美人鱼》就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热映;中亚以及中东的伊斯兰国家有独特的宗教和习俗,交流过程中应遵循对方民众的文化价值观原则;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中国电影的需求比较大,2017年,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国电影周”上,五部中国电影《大唐玄奘》《湄公河行动》《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滚蛋吧!肿瘤君》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受到广泛热烈欢迎。

在不久前闭幕的美国电影市场展(AFM)上,来自中国的“一带一路”题材商战动作电影《中国推销员》,成为国产电影海外发行的“黑马”,在8天的会议期间,60多个国家的电影发行商签订了《中国推销员》版权售卖及50%分账发行合同,销售总额突破600万美元。影片编剧、导演檀冰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部原名《中国梦》的电影,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一带一路”电影,它在海外的销售成功,令人格外振奋。

《中国推销员》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中国通信工程师远赴非洲开拓市场,最终获得了商战成功并阻止了某国内战爆发的故事。影片在法国、瑞士、突尼斯、中国等地拍摄了9个月。令人惊喜的是,《中国推销员》的海报被张贴在会场醒目的位置,影片被场刊首页推荐,更得到美国权威娱乐媒体《好莱坞报道》的专版报道,称该片是“最具AFM特点的经典之作”,而且特别“向《中国推销员》和导演檀冰致敬”。

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是倡导和平,倡导分享,倡导正义、友谊、无私,“不能通过金钱和强权制约贫穷地区的人们获得高科技和现代文明”。影片在剧本创作前,导演进行了认真采风,基本故事和很多细节都是中国人在海外真实发生过的。影片从剧本创作阶段就按照国际题材打造,拍摄过程请有关团队进行国际化的把关。此外,全片75%的对白为英文,大部分演员来自国外。《中国推销员》无疑是既弘扬主流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又贴近大众文化,故事性、戏剧冲突性强的新主流电影之一。影片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也有着立足中国当代经济成就和面向国际视野的格局,渗透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并力求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中国推销员》签约的国家和地区达67个,不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等电影消费大国,还有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科威特、伊拉克、埃及和南非等国以及许多中东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中国推销员》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公映,还在纽约、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举办了3场首映式。

(案例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515684212096068&wfr=spider&for=pc)

旅游合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居民互相流动,去异国感受不同文化的特色也让其他国家的居民来本国了解自己的文化。“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众多、自然环境丰富,拥有非常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世界文化遗产约占全球总数的74%,自然保护区约占53%,自然遗产约占34%,“一带一路”跨越了三大经济发展形态和东西方文化带,从中亚到欧洲,从东南亚到南亚乃至非洲,“一带一路”覆盖了数十个国家,涉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制度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推动旅游交流,无疑能为沿线国家居民之间提供一个互为接受、互相欣赏、相互包容的契机,加上游客所到之处所带动的就业和收入,旅游领域的合作堪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进行文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签署了76份旅游合作文件,基于这些文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稳定的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俄蒙等一系列旅游合作机制。5年多来,文莱、阿塞拜疆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游客开放落地签或免签,中国成立驻阿斯塔纳、布达佩斯、曼谷等地的旅游办事处,并且举办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欧盟等10余个文化年、旅游年等。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11)。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已经占到全球旅游业的70%以上,对全球旅游市场格局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向旅游交流规模就不断创新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中国旅游的人数由“一带一路”之初的903万人次/年增长到2017年的1064万人次/年;而中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数量也已经由1549万人次/年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年。巨大的旅游人流交流,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贡献了其中的16.8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851亿美元,其中约30.82%由中国大陆游客贡献。预计到2020年,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出入境旅游总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年。

图2-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热度指数上升度(单位:%)

(资料来源:去哪儿网《“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热度大数据报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卫生管理系统、防疫能力和医疗技术能力大多有很大改进的空间。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合作,对促进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拉近沿线国家之间居民心理距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机制。沿线国家在加强卫生合作的过程中,从政府层面依托现有的国际组织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卫生合作机制。首先沿线国家借助世界卫生组织的系统开展“一带一路”卫生合作,5年多来,世界卫生组织支持沿线国家开展了众多卫生改善项目。2017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从而正式将世界卫生组织纳入“一带一路”的机制化卫生合作体系中。同时在各种区域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之下,如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16+1”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论坛、澜湄次区域合作机制等,沿线国家也展开了有效的卫生合作,包括创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合作论坛、丝绸之路卫生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等区域机制内的多边部长级卫生对话平台,强化了跨国卫生合作领域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双边合作平台上,中国和沿线国家借助中俄、中印尼、中南非、中美、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人文磋商机制,加强了双边的卫生协作。在这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多边、双边的合作机制支持下,“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对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卫生合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合作机制的支持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早期收获项目,包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疫苗接种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国与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展的疟疾治疗药物抗药性联防项目,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的结核病控制、棘球蚴病、鼠疫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项目,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东盟国家、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开展卫生应急合作等一大批合作成果。

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分享卫生资源。2015年中国发布了《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通过各国家之间的卫生交流,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了推动“健康丝绸之路”,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分享卫生资源,其中包括:联合沿线多国共同进行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5年多来累计合作培养了1200余名疾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管理人员;通过跨境医疗服务,为沿线国家的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比如2017年以来,中国所开展的“光明行”眼科医疗活动,为柬埔寨、缅甸、马尔代夫、老挝、斯里兰卡、斐济、汤加、瓦努阿图等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国家开展眼科义诊,目前已经累计为520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同时广东省也通过多年来开展妇幼健康工程等活动,切实协助沿线国家提高了妇幼健康保障能力;与沿线国家开展传统医药合作,将中医推广到更多区域,在中东欧国家、东盟国家等地区建设了一批海外中医中心。

丝路博爱基金为卫生合作提供资金支持。2016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了“丝路博爱基金”。该基金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卫生建设的专项公益基金,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和公益资源,为沿线国家的卫生合作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截至2018年,该基金已经支持了众多的项目,包括2016年开展的中巴急救走廊项目,该项目围绕“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大项目,将在沿线布设由“急救站+救护车+急救人员+信息系统”共同构成的若干个急救单元,形成一条应急救护和公共卫生服务带;2018年“丝路博爱基金”为叙利亚援助大型移动医院、大马士革科特瓦(Khotwa)假肢康复中心、叙利亚红新月会大马士革分会假肢康复中心。

民间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卫生建设。5年多来沿线国家的民间机构,也纷纷借助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机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健康建设中。2015年,中国某企业和肯尼亚政府签署协议,协助该国实施国家医疗中心项目,覆盖该国96个县级医院和全国80%的人口。此外,中国企业先后开展了百余项对外医疗物资援助项目,并且将基因组技术与人类疾病研究项目等高科技卫生医疗项目引入欠发达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是地震和火山频发的区域,全球两大大陆地震带之一的欧亚地震带横穿这一地区,同时沿线地区中亚、西亚荒漠化问题严重,而东南亚地区时常面临台风等天气灾害的威胁,因此沿线国家在救灾和援助方面展开合作,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互鉴与和谐相处的共识。

联合开展地震监测和评估项目。“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地震风险高但防震减灾基础能力薄弱。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共同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地震预防和震灾控制的能力。目前,中国地震局已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35个地震台站,监控范围超过600万平方公里,可以为沿线5.49亿民众提供地震监测服务。同时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还将新建或改建30个地震台站,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大大强化南海及东盟国家地震海啸监测能力。同时,如何最大限度使“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及工程建设避开地震风险,对“一带一路”建设也具有巨大意义。在这方面中国地震局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13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先后对中缅油气管线、中亚油气管线、斯里兰卡科伦坡电视塔、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等项目开展了地震灾害评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支持。

运用高科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资料相对不充足,而且气象灾害频发,因此亟须沿线国家之间运用高科技的卫星监测手段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2018年,中国发射了风云二号H星,该星观测范围西至中非,东至大洋洲。该星发射,即可实现24小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气象监测服务,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防、救灾支持所需的相关气象数据。同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用户需求对接会在中国召开,沿线国家和中国气象部门彼此细致沟通了对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产品、资料获取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针对不同国家的服务方案,以实现通过风云气象系列卫星的数据、北京世界气象中心网站、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等提供便利高效的卫星遥感数据产品。

提升沿线生态环境稳定性。2017年,中国颁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生态保护行动、缓和生态灾害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规划的支撑下,沿线国家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众多成就。首先在国家间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不断深入,2016年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发表了《三亚宣言》,提出了包括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及利用、清洁能源、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合作。2018年,中国与柬埔寨共同签署《共同设立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环境保护合作,而中国的塞罕坝、库布其、民勤等地的治沙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其治沙模式、治理体系和经验,向“一带一路”各国贡献了生态治理中国方案。其次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上成绩斐然,2017年中国—小岛屿国家《平潭宣言》,在这个由中国和马尔代夫、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瓦努阿图等国家共同宣布的宣言中,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在保护生态环境、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与减少海洋垃圾特别是微塑料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等手段共同发展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渔业、水产品深加工等蓝色经济,在海岛生态环境长期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再次持续推动“六城”生态城市建设,六城即安全城市、循环城市、便捷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城市及和谐城市的概念,目前沿线国家已经开始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典型城市,共建“六城”模式的绿色城市带。最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环保企业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前中国已经有44个环保企业在世界54个国家签订了149份合同订单,超六成的订单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沿线国家拓展应急救援能力。中国为沿线国家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国际救援队目前已经先后赴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一带一路”国家实施了地震救援行动。其中2015年尼泊尔地震期间,中国在16小时内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作为第一个抵达灾区的国际重型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救出生还者2名,有效救治灾民5603人次,开展医疗巡诊9763人次,防疫洗消23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