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投资扩张带来的资本存量过高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显得更为突出。内需不振,出口下降,投资增长乏力,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中国政府在分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后,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我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增发国债以增加政府支出,主要用于扩大公共投资,而不是弥补经常性预算赤字。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刺激需求的作用,为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奠定了基础。很多学者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带动银行、地方政府、企业资金的投入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1998~2000年发行的3600亿元国债,包括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共15100亿元,国债的资金带动效应是1:3.2,其中,技术改造贴息的资金带动效应最大。1999~2001年,国家共安排265.4亿元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共带动投资2810亿元。据测算,四年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和1.66个百分点。
(www.daowen.com)
图22 1995~2001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和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的许多财政状况指标,如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债负担率、偿债率和债务依存度等都出现恶化趋势(见图22)。特别是把包括不良债权、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的缺口等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实际财政状况可能要比表面上看到的严重得多。实际上,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经济仍旧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这离政府要达到的经济调控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债投资并没有有力地刺激国内企业投资需求的增长。据统计,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2.1%,其中国有经济增加12.8%,集体和个体分别增加8.1%、12.7%,个体经济增幅有所下降。从投资规模上看,集体和个体投资规模只占总规模的28.4%。二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底城乡居民存款已达73762.4亿元,增长14.66%,这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没有把居民储蓄有力地转化为企业的投资需求。三是2001年企业投资需求呈现不稳定性特征,投资额由升而降的同时亏损额由降转升,上升了4.5%。四是居民消费并未得到刺激,物价指数继续下滑,2001年底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同比下降0.3%。
由于以上原因,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五年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长期化趋势。然而,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能靠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的,持续的财政赤字必然导致国债的不断积累,这对经济和财政状况以及国债的信用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以货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必然会影响到整个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