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与就业: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

经济增长与就业: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阶段而言,目前我国包括家用电器在内的主要消费品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而这些产品的生产根本就不受资源约束,重要的是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城市化。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使名义增长率上升到10%以上来解决就业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

20世纪90年代前期名义GDP的高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技术变动和结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名义GDP)的增长率,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带来就业的增加,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资料显示,仅1992年和1993年就有1800万和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了其他两种产业部门,这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是这个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值后,自1998年开始,随着企业资产值过高,盈利水平下降和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速度明显放缓,农民的绝对收入开始连续下降。城镇劳动力的失业也在增加,如图11所示,我国城镇的失业率自1996年开始上升。自1998年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使得实际经济增长率被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失业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图11 城镇失业率

关于近年来我国失业率的上升问题,采用前面的货币量值生产函数可以说明,其直接原因是在新增加的国民收入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原有职工的工资上涨上,而很少被用于雇用新工人,这在正常的经济波动过程中是不会出现的。如前所述,导致1998年以来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值过高导致的固定成本过高和收入分配向高收入阶层倾斜,而在企业亏损的条件下,投资和资产值是不应当继续提高的,同时由于企业利润下降,高收入阶层的财产收入和经营收入也应当下降:然而,我国的固定资产值近年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如上市公司资产值和股票价格的上升和各地空前的房地产热,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是有关的。对此,前面提到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阶段而言,目前我国包括家用电器在内的主要消费品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而这些产品的生产根本就不受资源约束,重要的是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城市化。但自1997年以来,有效需求的约束,不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停滞,城镇也有大量的下岗职工收入过低而买不起大量积压的消费品。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我国消费品的生产结构转向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如房地产、汽车和号称高科技而实际上是奢侈品的产品以及服务业,而急需发展的消费品工业出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如近年来第二产业就业率增长缓慢,1998年、1999年、2000年的时候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甚至在绝对数上呈现下降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33%、-1.24%、-1.39%。这种产业结构的发展也使收入分配向一小部分“高科技”行业倾斜,如总的劳动力报酬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了5.1倍,而第二产业职工工资率仅增长了2.36倍,这又培养出新的高收入阶层并同时增加了对奢侈品的需求。就目前的高科技产品的投资和生产而言,目前表现出很强的资本密集型和高工资的“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特征,而实际上这些行业根本就不是技术上的资本密集型,而是由于资产值过高造成的,如作为投资支出中主要部分的地价的上涨。这些行业的高工资也是由于作为奢侈品的需求造成的,实际上这些产品都会受到有效需求的约束而使资本贬值,从而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产品为大众所消费。因此,目前这种产业结构的特征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发展这些行业显然会减少就业,这种状况也类似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对这种有效需求的调节并不能单靠增加总需求来解决,仅仅调节总需求虽然在短期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并使企业能够盈利,但会产生严重的结构失调并严重损害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因此,通过企业破产和兼并降低资产值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可以采用商业银行的“虚拟破产”,即通过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方法,消除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尽快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使名义增长率上升到10%以上来解决就业问题。据我们估算,如果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就业,名义增长率必须超过10%,而日本和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名义增长率都超过10%。就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过程来讲,必须通过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整,使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过渡到更高的稳定状态。(www.daowen.com)

(原文发表于《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注释】

[1]关于本文的理论的详细分析和论证,请参见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出版。柳欣:《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后面未加注明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