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采用前面的理论对我国1990年以来的经济波动加以分析。如图4所示,自1990~2001年,采用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增长率来考察我国的经济波动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实际GDP来看增长率的变动是比较平缓的,但采用名义GDP来看1990~2001年增长率的变动,就表现出严重的经济波动,而这种名义增长率的变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有效需求。从1992年开始,名义GDP增长率大幅度攀升,1994年的峰值达到35%,从1992~1995年四年间,平均名义增长率高达27.75%,自1996年名义增长率开始回落,1998年仅为5%。这种名义增长率的大幅度波动是与投资的大幅度波动直接相关的。图5表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的变动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变动是同步的,但波动幅度要大于名义GDP的波动幅度。
图4 名义GDP与实际GDP增长率[2]
图5 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的变动原因和效应对于解释当期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自1992~1995年的极高的名义增长率是由投资的高增长率所带动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小于投资的波动。按照前面的模型和分析,投资的增加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会进一步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考虑企业的资产抵押和资产负债率的变动,对企业的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会“内生”地增加。然而,这种高投资增长率所带来的结果是固定资产值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的折旧成本和利息成本大幅度增加,当名义GDP增长率回落时,就会导致企业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幅度下降。(www.daowen.com)
如图6所示,在经济波动初期的1990年,工资、折旧、营业盈余在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29.57%、19.66%和50.77%,而在2001年这三项的比重分别为24.33%、34.50%和41.17%,工资下降了5.24个百分点,折旧上升了14.84个百分点,而营业盈余下降了9.6个百分点。按照前面模型的分析,企业的利润为营业盈余减去利息。由于利息率是变动的,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期限也不同,从而利息成本并不是随着资产值的变动而变动,根据年度数据所显示的,1996年利息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接近营业盈余,从而表明企业几乎没有盈利,加之资产值的上升,企业的净资产税后利润率已经下降到极低的水平。如果把企业的投资作为利润的函数,则可以解释自1996年以来投资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
图6 固定资产、劳动力报酬和营业盈余在GDP中比重的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