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理论假设,知识或技术是给定的,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总产出也将是一个给定的数量,经济组织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这样,市场价格就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功能,当每个当事人都以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来利用价格信号,通过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将实现均衡和资源的最有效配置。然而,在这里分工与交换又是什么含义呢?由于分工与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通过社会分工和交换可以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答案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问题出现了,在上述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和逻辑中全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而且这一点是与给定的技术假设相矛盾的。这一问题在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中也是存在的。商品交换的比例是按照生产那种商品的劳动时间进行的,显然这需要假设劳动是同质的,同质劳动的含义是,每一单位劳动用于生产任何商品其产出都是相同的,唯此才能保证商品的交换按照其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进行。然而,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用与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生产任何产品,那么它又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而要通过分工与交换呢?这里存在着矛盾。当然,这种矛盾可以通过严格的静态分析的假设加以克服,[3]但当我们考虑到现实时,这种逻辑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每次分工与交换都带来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的增长,即使技术发生了变动,那么给定技术的假设也就不再成立了。问题就在于,分工与交换为什么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大论战中,兰格设计了模拟市场的分权模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计算问题。哈耶克对这一模式和它所依据的新古典理论的假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哈耶克指出,兰格模式的重大缺陷就在于假设所有的数据都是给定的,而在现实经济中,这些数据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机制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这种经常变动的条件。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充分利用知识的机制,这些知识只能存在于各个人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为一个计划者所掌握,信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散的。[4]人类社会创造分工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去专门研究一种知识和增长这种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汇集和积累起来,促使知识的增长与利用,这就是交换。分工与交换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要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头脑,不是利用每一个人头脑中的现有的知识,而是利用每一个人的头脑去创造新的知识。
这种知识能不能为某一个计划者所知道或由他发出某种指令,让每一个人去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或研究以及在一定的时间中拿出确定的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与我们知识的性质完全相背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一个头脑小于两个头脑(即1<2),即使是一个万能的管理者,他的智商是别人的一万倍也不能否定这一规则(即10000<10000+1)。
传统的高度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这种人类知识的性质,当生产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少数计划者手中时,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绝大多数人的头脑和创造知识的潜力——被浪费了。由于计划者不可能知道每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和把这些知识汇总起来进行计算和处理,更不可能掌握那些潜在的知识,使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传统计划体制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技术进步缓慢和效率低下,这已为经验所证明,举一个例子,当某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设计,他能否会及时地得到估价和应用呢?通常的程序是,这位技术人员要把他的设计层层上报,再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然后再经企业的管理者申请投资,经计划部门审查并对与之相联系的各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平衡,最后批准采用这种新的设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那些专家是不是比那位新技术的发明者对他的设计知道得更多呢?投资计划的管理者是不是能根据现有的所有信息来评估这项设计和进行综合平衡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不仅有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这种决策方法并不是把那位技术人员的头脑和知识加到其他人的头脑或知识上去,而是要替代那位技术人员的头脑或知识,从而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www.daowen.com)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呢?这里借助兰格的计算机模式,[5]假设有一台容量无限大的电子计算机,它能在瞬间处理无限的数据,然后把它与每一个人的头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反馈和计算。这里且不讲我们在什么时候能够发明和制造出这种计算机,这种设想带有一个根本的逻辑缺陷,因为计算机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头脑会随着他所制造的机器扩展,从而计算机不可能取代人的头脑。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兰格的提法,即市场机制只是计算机(这里是我们的计算机)发明以前的装置。它通过市场价格把每一个人的头脑联系起来,每一个人都不必知道所有的信息或价格,像专业化分工那样,它只需要知道与它有关的那些信息和价格,然后把这些信息与他们的想法联系起来产生新的知识,只有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或增加知识才能称之为利用信息,然后它再把新的信息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其他的每一个人,这种信息反馈过程使价格成为联系每一个人头脑的机制,它可以在不减少或不浪费其他人的头脑的条件下增加知识。对于前面那位技术人员来讲,他并不需要请位专家为他的设计作鉴定,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信息去寻找某位专家帮助他改进设计,他也不需要去申请投资,而只需要向银行贷款,银行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审查贷款计划,价格机制(如利率)所提供的反馈信号会对这一过程提供帮助。无疑,这里存在着不确定性,那个技术人员和银行都可能失败,然而,只要知识是在增加的,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将是增加的,当然,如果在这里加入新古典理论的没有信息成本和完全竞争的拍卖市场的假设,这种市场机制将替代我们的无限能量的电子计算机。
虽然上述分析需要很多极不现实的假设,但只要我们坚持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的头脑不如两个人的头脑,即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知识的增长依赖于每一个人都去掌握专门的知识,市场机制就不失为一种联系和充分利用各个人头脑中知识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