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或对现实的解释程度可以用误差来表示,如果它的解释能够完全符合现实,那么其误差为零,其误差越大,理论离现实越远。但要讨论误差问题,首先需要给我们的理论以一种科学的定义。
什么是科学?怎样才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这并不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把科学作为一种由假设和演绎逻辑构成的理论体系,这种假设演绎体系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从假设前提所推演出来的结论必然是真的,以此来表明事物的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构成由参数和变量组成的模型,使人们能够通过改变参数和预测参数变化而得到希望的结果。这样,人们就获得了一种确定的知识。这种确定的知识和现实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呢?给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或事物,如果理论的假设与现实完全相符,比如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那么实际结果必然与理论模型完全一致,或者说没有误差,但实际情况可能与理论的假设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其结果将会存在误差,理论的假设离现实越远,其误差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旦存在误差,其理论就成为不可应用的,问题在于误差的大小和性质。比如说建一座大楼,我们所应用的是牛顿力学理论,但现实条件并不完全符合实验室条件下牛顿力学的严格假设条件,这就会出现误差,但只要其误差不超过某一限度而影响到楼房的质量标准,牛顿力学就是可应用的。人们往往通过加大保险系数的方法来克服误差所带来的不可靠性,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其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内。然而,如果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量子力学现象,那么微小的误差也导致其不能应用。
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现有的经济理论中,唯一能够用假设演绎体系表述的理论是自1870年边际革命所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理论,也就是被人们称作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现代一般均衡理论。这套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新古典理论的基础假设是给定的技术、资源和人们的偏好。由此推演出一套资源最有效配置的结论,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将能够实现这种资源配置。显然,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那么其差距究竟有多大呢?195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根据新古典边际生产力论对经济增长的经验资料进行估算,其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84.6%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的增长所贡献的份额只占15.4%。索洛的估算是采用了余数法,即首先根据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得出资本与劳动的增长对产出的贡献,所剩余的部分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然,这种余数法所得的结果正是新古典理论的误差。也就是说,按照新古典理论对现实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其误差将达到84%。这样一种用于解释现实时带有如此之大误差的理论能不能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呢?
如前所述,一种理论在分析现实时之所以产生误差,原因就在于其假设与实际条件不相符,当误差过大时,显然理论的假设中抽象掉了现实中最重要的因素。比如新古典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技术条件不变,而实际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技术进步,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有人类的生产和经济增长,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并不是人类生产的规律。当一种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差距,人们往往不是抛弃原有的理论,而是试图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对现实给予解释。这正是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做法,索洛就为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做法就是在原有理论(或在不否定原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各种新的条件来解释现实。如丹尼森进一步把索洛的技术进步的份额划分为多种因素,计量经济学家则根据经济统计在模型中加入各种估计的参数,以使其统计误差缩小。计量经济学家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正是目前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用的方法。然而,经济学家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点,与自然科学家所采用的理论不同,他们构筑经济模型所依据的理论是一种误差达到80%的理论(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因而其模型的可靠性是大有疑问的,那么估算的参数是不是减少了模型的误差呢?由于对参数的估计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并不考虑这些参数与原有参数的关系(即这些参数是否是独立的)。从而只是一种猜想,而不能用假设演绎逻辑来表示确定的因果关系,由于对参数的估算同样取决于原有理论,当原有理论误差越大,所估计的参数错误的可能性或不可靠性也就越大。目前经济学家所构筑的数以千计的模型中很少具有应用价值,是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
让我们继续从理论的结构来说明上述论点。一种理论是由前提假设和演绎逻辑构成的,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一种抽象,即它要根据研究的范围割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由此得到确定的因果关系,也就是通过明确定义的概念来作为理论的前提假设。下定义的方法就是要割断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它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室的条件),[1]以获得确定的因果关系。当这种理论在分析现实时出现了误差,一定意味着现实条件与其假设不符,那么这种新的条件或新的因素不可能直接加入到原有的理论模型中去,因为它会与原有的假设发生联系,从而使原有概念的定义不再成立。由此导致演绎推理中的逻辑矛盾,从而不能再表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想重新获得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只有找到原有理论的逻辑矛盾,通过批判和抛弃原有的理论来建立新的理论。由此可见,只要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着误差,无论其多么微小,都会导致原有理论的逻辑矛盾和对原有理论的否定。爱因斯坦正是把牛顿力学应用到量子力学领域而发现了其理论的逻辑矛盾,从而扩展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当然,并不需要所有的科学家都去批判和发展理论,只要理论与所要解释的问题之间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把现有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就是极为重要的了,估计参数以调整误差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但这一点对目前的经济学却是不透明的,因为现有经济理论的误差之大使其远不能应用于实际。经济学家用现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带有严重的逻辑矛盾。(www.daowen.com)
20世纪60年代两个剑桥之间关于资本理论的争论正是揭示出了新古典理论的逻辑矛盾,这里不再详细讨论这一复杂的争论,只想要指出的是,如果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那么把技术进步排除在理论的前提假设之外,其对现实的解释不可能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作为技术进步表现形式的资本概念也不可能脱离开技术进步而给予定义。新古典理论一旦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出现了错误,那么其对价值(价格)决定的解释也将是错误的,从而以现行价格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而构筑计量模型和估计参数的方法将带有严重的缺陷。
还需要提到的是,目前存在着一些对马克思经济学和价值理论的错误理解。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要表明的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它抽象掉了使用价值或生产的技术关系,以表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应当是,工人付出8小时的劳动,而资本家只付给工人4小时的劳动力价值,由此获得4小时的剩余价值(8-4=4)。马克思采用极为抽象的方法构筑这一逻辑体系的目的,在于表明这种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仅仅取决于利益关系,马克思所要推论的是,生产力(技术关系)是与生产关系(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制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工人与资本家利益的尖锐对立,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然而,目前一些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却是把马克思抽象的价值理论直接用于说明现实的市场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解释现实的方法一样,通过加入各种假设来说明现实问题。这样一来,马克思极为抽象的价值理论的假设和逻辑成为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当人们通过加入各种假设,用一种理论解释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到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阶段的经验事实时,包括各种截然相反的事实(如用按劳分配理论解释目前的收入分配),那么这些解释还能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吗?显然,这种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是错误的。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和对价值的定义是抽象掉技术变动的,这是由他所要分析的问题决定的,如果像目前的一些解释,把产出和商品的价格完全作为劳动时间投入的函数,那么在解释现实时必然会带来误差,比如在计算无人工厂(机器人)产品的价值时,其误差会接近100%,这决不是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无疑,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实条件与马克思的假设不同,但并不能直接加入现实条件来解释现实,比如说加入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来解释误差的原因,这与前面分析的索洛的错误是相同的,它不能保持推论的逻辑一致性。
综上所述,现有经济学中能够以假设和演绎逻辑所表述的理论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人们目前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并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基础。但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释和解决的问题,担负起解释现实和指导现实这一任务的并不是经济科学,而是经济哲学或社会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