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北棉区:明清时期的主要商品棉产区

华北棉区:明清时期的主要商品棉产区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山东、河南、北直隶成为华北商品棉主产区。明清华北地区的棉花生产商品化程度较高,形成了棉花交易的专门集市。明代华北棉花主要通过商贩销往江南地区,随着清代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华北棉花在本地销量增多,但仍有大量棉花销往全国各地。棉花种植业逐渐成为华北棉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明清,北直隶逐渐成为华北棉花的一大产区。明代万历年间,北直隶棉花产量已经较高。

华北棉区:明清时期的主要商品棉产区

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蓝靛等,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棉花和烟草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已经成了商品。明清时期,山东、河南、北直隶成为华北商品棉主产区。山东成为商品烟的主产区。

(一)商品棉集中产地

明清华北地区的棉花生产以山东为最,其次为河南、北直隶。明清华北地区的棉花生产商品化程度较高,形成了棉花交易的专门集市。明代华北棉花主要通过商贩销往江南地区,随着清代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华北棉花在本地销量增多,但仍有大量棉花销往全国各地。棉花种植业逐渐成为华北棉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明末,山东已经成为全国三大棉花品种中的“北花”集中产地,不但亩产量较高,“亩收二三百斤以为常”[9],而且总产量也较大。嘉靖十二年,山东上缴棉花52 450斤,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明清时期,山东棉花种植已经普遍。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山东六府104州县中,史籍中有记载植棉的州县有40余个,占总数的40%。至清代,山东植棉的州县不但增加至90多个,占近90%,而且棉花种植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更高。明清时期山东的棉花生产已经超越了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生产,而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明清山东六府中,以东昌府棉花产量最多,其商品化程度也最高。明代,东昌府所产棉花便被贩运至江淮地区,居民以植棉致富。万历《东昌府志》记载东昌府所属高唐、夏津、恩县、范县种植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至清代,东昌府的棉花已经远销全国各地。“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民赖以利。”[10]济南府的临邑县所产棉花质量最佳,当地人民种植棉花出售以交纳官府赋税和维持生计。嘉庆年间临邑棉花丰收“境大熟,吉贝以数千万计,狼藉与仓城囷窌衡矣,贩者四方至”。因而,当地人已认为“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清初,山东许多州县已经形成了棉花专业市场,棉花成为诸多州县的主要流通农产品。东昌府夏津县棉花市场的贸易情况已经影响到当地百货的流通。农民年成收入好坏,皆可以从棉花市场的贸易情况反映出来,表明棉花种植业已经占据当地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乾隆《夏津县志》记载夏津县“自丁字街又北,直抵北门,皆为棉花市。秋成后,花绒纷集,望之如荼。否则百货不通。年之丰歉,率以为验”。东昌府清平县土地适合种植棉花,棉花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农村棉花市集发达,商贩云集,棉花交易兴盛。嘉庆《清平县志》记载:“清平四野多沙土,人多种木棉,连顷遍塍。大约所种之地,过于豆麦。……俗例,本家三拾之后,听旁人自行拾取,不顾不问。故土人望木棉成熟,过于黍稷。盖有力种者,固可得利;即无力种者,亦可沾余惠也。木棉市集,向来新集最盛,近来王家庄、康家庄、仓上等处亦多买卖。四方贾客云集,每日交易以数千金计。”[11](www.daowen.com)

河南也是明清华北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河南八府一州皆产棉花。清初,河南棉花集中于黄河两岸的洛阳、孟县、偃师、巩县等地。在这些棉花集中产地,种棉收入已经超过种粮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巩县农民“恃棉花为业,收花之利,倍于二麦,民食资焉”。张九钺在《拾棉曲》中描述“三川棉花之利,赢于粟麦”,可见河南黄河、伊水、洛水两岸,农民种棉收益大于种粮收入。明清,北直隶逐渐成为华北棉花的一大产区。明代万历年间,北直隶棉花产量已经较高。万历六年,全国实征棉花244 130斤,其中北直隶上缴103 741斤,占全国总量的42.5%。明代北直隶除北部延庆州、保安州外,其他八府皆产棉花,尤其以中部、南部真定府、广平府、大名府为盛。清初乾隆年间,直隶棉花种植更为普遍,冀州、赵州、深州、定州成为集中产区,棉花远销四方。方承观在《棉花图》中记载“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者十八九”“三辅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岁恒充羡,输溉四方”。

(二)商品烟集中产地

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商品烟草生产主要集中于山东。直隶、山西等地虽也产烟,但烟草生产规模和商品化程度不及山东。据郑昌淦先生对明清十八直省地方志中产烟州县数的统计,山东产烟州县数在全国各直省最多,达到25个。从明代至清初的地方志资料中所反映出的烟草种植和销售情况来看,山东的烟草种植已经成为商品生产。济宁州、兖州府、青州府寿光县成为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烟生产中心。济宁州明代便开始种植烟草,至清代乾隆年间,济州烟草行销全国。乾隆《济宁直隶州志》记载“若淡巴姑之为物,始于明季,本产遐方,今则遍于天下。而济州之产,甲于诸郡”。种植烟草获利远胜于种植粮食作物,利益驱使农民将肥沃田地种植烟草。“齐民趋利若鹜。无异弃膏腴,以树稂莠。”[12]刘汶所作《种烟行》便感叹“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至道光年间,王培荀在《乡园忆旧》中描述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尽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道光初,济宁已经出现了规模化的专业烟草生产户,不但产销量大,而且出现了雇工经营的烟草生产。包世臣在道光九年所记《闸河日记》中便记载济宁“出产以烟叶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其工人四千余名”。兖州府滋阳县的烟草种植始于顺治年间,“旧无其种,自皇清顺治四年间,城西三十里颜村店、史家庄创种,相习渐广”[13],至康熙年间“每岁京客来贩,收买不绝。各处因添设烟行,稍为民一生息云”。乾隆年间,兖州府肥沃土地也多植烟草。“兖属向不以五谷为重,膏腴之地,概种烟草”。青州府寿光县在康熙年间从济宁引进烟草种植,“烟草寿邑向无是种,自康熙时,有济宁人家于邑西购种种植,获利甚赢”。此后,寿光农民纷纷效仿种植烟草,“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遂成邑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