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重大变化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重大变化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以前,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中,纤维作物以麻、蚕桑为主,油料作物以芝麻为主,而至宋元时期,随着棉花传入中原,逐渐代替了麻、苎,成为主要的纤维作物,油菜在油料作物中的地位上升,成为继芝麻之后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染料作物、嗜好的种类结构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甘蔗和茶叶得到较大发展。棉花传入中原,引起了纤维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油菜种植的兴起,改变了油料作物的种植结构。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重大变化

宋以前,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中,纤维作物以麻、蚕桑为主,油料作物以芝麻为主,而至宋元时期,随着棉花传入中原,逐渐代替了麻、苎,成为主要的纤维作物,油菜在油料作物中的地位上升,成为继芝麻之后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宋元时期,园艺作物种类进一步增多,出现了诸多新的品种。糖料作物、染料作物、嗜好的种类结构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甘蔗茶叶得到较大发展。罂粟虽然已经被栽培,只是作为药用种植,尚未成为嗜好作物。

魏晋隋唐时期,棉花主要在岭南、西南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种植。宋元时期,棉花传入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棉花传入中原,引起了纤维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宋元以后,棉花逐渐取代麻,成为普通百姓最主要的衣着原料。

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原的路线,根据棉花品种和传播方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条。一年生草棉北传的路线,起自岭南地区,向北经闽广至两浙,进而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宋元以前岭南地区所种皆为适合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多年生木棉,难以将其向北引种至有霜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直至宋元时代,岭南地区才有了一年生的草棉,才使棉花能够推广到冬季低温的长江流域。宋末元初,江南已经有了植棉的记载。浙江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中写道:“木绵,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晦下子,种之即生。……至秋生黄化结实。及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入绵。”从棉花种收月份和形态可以确定江南地区所引种的为一年生的草棉。宋代,海南岛雷州半岛皆属于广南西路,宋代文献《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岭外代答》中记载,广南西路的雷州、化州、廉州和宾州都盛产木棉和木棉布。宋代福建路也已经广泛种植木棉,“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5]福建沿海一带种植棉花也较为普遍。兴化莆田家家种植棉花,以至于棉花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家余岁计,吉贝与蒸沙。”[6]福建漳州、建安等地也广泛种植木棉。宋代棉花由岭南、海南岛一带传入闽广,并广泛种植。此后,木棉继续向北传播,宋元之际,木棉已经跨越大庾岭传到江西路,并逐步传至江浙一带。《元典章》记载“江南百姓每的差税,亡宋时秋夏税编纳有:夏税木棉、布、绢、丝、绵等各处城子里生产的折作差发斟酌教送有来,秋税止纳粮。如今江浙行省所管江东、浙西这两处城子里,依着亡宋例纳”。可见早在南宋时,江东、浙西地区的百姓以当地所产木棉作为夏税上缴。木棉在南宋时应该已经在江浙一带种植,而元代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进一步发展。至元二十六年,政府为扩大木棉生产,在浙东、江东西、福建、湖广等地设置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又命江西行省“于课程地税内折收木棉白布,已后年例必须收纳”[7]。《辍耕录》中记载了松江府乌泥泾因土地贫瘠,“民食不给”,向闽广引种棉花。元代元贞年间,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将棉纺织技术传入松江府乌泥泾,从而提升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带动了松江府棉花种植的发展。宋元时期,棉花南传的路线大致是,一年生的非洲草棉从新疆吐鲁番地区向东南方向越过河西走廊,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前,新疆吐鲁番地区便已经种植棉花,但其棉花与岭南地区的木棉品种不一样,新疆吐鲁番地区所种的棉花为经中亚传入的非洲棉。非洲棉的植株矮、产量低、纤维短,但其成熟期早,生长期短,耐旱性较强,能够适应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元代农书《农桑辑要》记载“苧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苧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两方之民,深荷其利”。(www.daowen.com)

油菜种植的兴起,改变了油料作物的种植结构。油菜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被称为芸薹,魏晋南北朝时期油菜已经作为蔬菜栽培,虽然《齐民要术》中已记载芸薹取子用,但并未明确是否用以榨油。直到北宋时,不仅将芸薹改称为油菜,而且有文献明确记载可用油菜籽榨油。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记载:“油菜,形微似白菜,……但(子)赤灰色,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南宋《务本新书》也记述“明年初夏间收籽取油,甚香美,陕西唯食菜油,燃灯甚明”。宋元时期,油菜作为重要的冬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栽培,“自过汉水,菜花弥望不绝,土人以其子为油。”[8]油菜具有耐寒、过冬不死的特点,九月至十一月种而次年初夏可收,刚好可用于与水稻搭配形成稻油轮作一年二熟。《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充分表明,宋元时期,油菜不仅已经成为南方重要的冬季稻田轮作作物,而且积累了关键的栽培经验。宋元油菜种植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油菜本身来看,油菜具有多种用途,其茎叶可作蔬菜食用,其籽榨油可食用和作燃料,榨油后的籽饼可作饲料和肥料。油菜的生长特点又刚好可以与水稻搭配形成稻油一年二熟的耕作制度,既养地还以有效利用土地。此外,宋元时期榨油技术也得到改进,《王祯农书》中还记载了专门榨油的工具,可使“得油甚速”。榨油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油菜种植的发展。宋元以后,油菜在油料作物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芝麻之后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宋元时期的茶叶生产兴盛。宋代全国生产茶叶的州郡扩展到110个,茶叶生产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四川最为集中,其次则为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此时福建路产茶最少。元代茶叶生产地区沿袭宋代,并扩展至两广一带,江西、湖广是元代茶叶的主产区。与隋唐时期茶叶的普遍种植相比,宋元时期茶叶生产重心向南方集中。随着饮茶的普及和百姓对饮茶方便的需求,宋元茶叶在生产上呈现出由以团饼形式的片茶向散茶转变的趋势。宋代已经形成了淮南、荆湖、归州、江南等散茶产区,推动了茶叶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