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导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除了对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这一主题领域展开探讨以外,也开始进一步尝试对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求为实务界开展市场导向寻找到一些可行的实施途径。
Kohli和Jaworski(1990)通过文献探讨建构了一个市场导向的前因后果模型,并提出了四点发现:第一,高层主管对市场导向的重视,对企业整体市场导向具有正面的影响;第二,高层主管风险规避态度对市场导向有负面影响;第三,部门间的冲突会降低市场导向的程度,而部门间的联系则有助于市场导向;第四,在组织制度中,与市场导向有关的奖酬制度有助于市场导向的程度,而集权化则是一个障碍,至于正式化与部门化则并无显著的影响[69]。
除了Kohli和Jaworski(1990)以外,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Pelham(1999)就曾指出,如果企业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战略,那么就会更主动地去了解市场、寻找市场机会,因此其市场导向的程度较高;而如果采取的是低成本竞争战略,有赖于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率,因此,往往会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较低的市场导向程度[103]。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将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类型视为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加以研究。
另外,Ruekert(1992)[107]、Jaworksi和Kohli(1993)[65]都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也是影响市场导向的重要因素。Ruekert(1992)指出,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是企业员工执行营销观念的结果,如果能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敏感度的员工并加以培训,其市场导向程度就比较容易提高[107]。而Jaworksi和Kohli(1993)则从激励理论的角度认为,一个基于市场的奖励制度将有利于激励员工更多的关注市场,达到提升市场导向的目的[65]。(www.daowen.com)
Hunt和Morgan(1995)则认为,作为一种企业的资源,市场导向需要得到经常性的再投资与维护,不然就会被慢慢地耗费掉或被竞争对手所超越。而企业的规模越大,其拥有的资源越多,因此,企业规模也可以视作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之一。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研究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高层主管的态度(Kohli&Jaworski,1990)[103]、竞争战略的类型(Pelham 1999)、组织结构(Kohli&Jaworski,1990)[103]、人力资源政策(Ruekert,1992、Jaworksi&Kohli,1993)[107][65]。这些前因变量,全部都是企业能够自我控制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影响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来达到提高企业市场导向程度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