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查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要弄清楚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这里假定借贷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用于更多的就业、产出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考查通货膨胀经济效应,也就是要弄清楚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经济过程,每一个人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考查其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在现实经济中,产出和价格水平是一起变动的,通货膨胀常常伴随有扩大的实际产出。只有在极难得的一些场合中,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伴随着实际产出的收缩。为了独立地观察价格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暂且假设实际产出是固定的,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比方说,假定收入是固定的,然后去研究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分得收入的所有者实际得到的收入的大小。此外,在分析研究之前,还要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就是一个人所获得的货币数量;而实际收入则是一个消费者用他的货币收入所能买到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可见,实际收入是以货币收入和物品、劳务的价格为转移的。

那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怎样的呢?

首先,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变少,他们接受每一美元的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

哪些人属于固定收入阶层呢?最为明显的就是那些领救济金、退休金的人,那些白领阶层、公共雇员以及靠福利和其他转移支付维持生活的人。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变的。特别是那些只得少量救济金的老人,遇到这种经济灾难,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是通货膨胀的牺牲品。西方政府试图用增加福利的办法来抵消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障接受者的不利的再分配效应。如从1972年起,美国根据一项自动增长的调整公式,使社会保障利益指数化,工资也指数化,即同消费品价格指数挂钩,自动调整,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例如,那些从利润得到收入的企业主就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的话,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成本增长得快。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未雨绸缪和蓄资防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假如某甲向乙借款1万美元,一年后归还,而这段时间内价格水平上升一倍,那么一年后甲归还给乙的1万美元相当于借时的一半。这里假定借贷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如果一旦预期到通货膨胀,则上述的再分配就会改变。(www.daowen.com)

如果借贷的名义利率为10%,而通货膨胀率为20%,则实际利率为-10%。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额,若名义利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5%,则实际利率为5%。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则实际利率就是负值。

实际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去。原因有两点。第一,政府已经负债累累,而大量的债券是掌握在居民户手中的。也就是说,政府是大债务人,而居民户是债主。于是,战后的通货膨胀就经常将财富从居民户那里转到政府方面。第二,联邦政府所得税是累进的。所以,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要多缴些税。这不但因为他们的货币收入提高了,而且还由于他们进入较高的纳税级别。因此,要支付他们收入的较大百分比给政府,必然出现这样的收入再分配结果。所以,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希望政府会努力去制止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上面,我们假定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实际上,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面考虑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而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刺激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产生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发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用于更多的就业、产出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唯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显然,这是受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那就是说,当成本推进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一个已知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1973年年末,石油输出国组织把石油价格翻了两番,则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后果使1973年至1975年的物价水平迅速上升,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从1973年的不到5%上升到1975年的8.5%。

第三种情况:极度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首先,在第一种情况下,随着价格持续上升,居民户和企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即估计物价会再度升高。这样,人们就不会让自己的储蓄和现行的收入贬值,而宁愿在价格上升前把它花掉,从而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这样,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其次,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生活费用的上升,劳动者会要求提高工资,不但会要求增加工资以抵消过去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且要求补偿下次工资谈判前可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于是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就会逐渐丧失。再次,企业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会力求增加存货,以便在稍后按高价出售以增加利润,这种通货膨胀预期除了会鼓励企业增加存货外,还可能鼓励企业增加新设备。然而,企业这些行为到无法筹措到必需的资金(增加存货和购买设备都需要资金)时就会停止,银行会在适当时机拒绝继续为企业扩大信贷银行利率也会上升,企业会越来越难得到贷款。企业被迫减少存货,生产就会收缩。最后,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情况会变得更糟。当人们完全丧失对货币的信心时,货币就再不能执行它作为交换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这时,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将不愿再花精力去从事财富的生产和正当的经营,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尽快把钱花出去,或进行种种投机活动。等价交换的正常买卖,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经营单位的经济核算,以及银行的结算和信贷活动等,都无法再实现,市场经济机制也无法再正常运行,别说经济增长,大规模的经济混乱也不可避免了。

正因为如此,西方政府和经济学家都主张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但控制通货膨胀又可能对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至少一些经济学家是这样看的。下面就讨论失业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