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调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解析

如何调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解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有效工具。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强烈地表明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最能传递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走向。与其他政策工具比较,其告示效应最为直接和有效。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如何调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解析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其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一)法定准备金政策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所制订的制度规定,它始于1913年的《美国联邦储备法》。

法定准备金政策一般的做法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将吸收的存款按照规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作为现金准备,按规定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办法,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应缴存的存款准备基金,达到调节商业银行货币量的目的。当货币供应量需要较大压缩时,中央银行应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便要增加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相应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制约贷款能力,紧缩银根,实现货币供应量的减少。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则放松银根,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有效工具。其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就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看,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武器。因为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它自身通常不会保持太多的超额准备金,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很小的幅度,都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②就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而言,法定准备金率具有强烈的告示效应。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强烈地表明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最能传递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走向。与其他政策工具比较,其告示效应最为直接和有效。③就法定准备金的弹性效果而言,该项政策工具缺乏弹性,中央银行不能灵活操纵。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十分猛烈,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社会货币供给、公众心理预期等都有非常强烈的影响,且中央银行也很难准确地把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时机和幅度,因此,法定准备金率被称为“猛烈而不常用的政策法宝”。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其对于治理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还有待于全面理顺,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发挥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调控货币总量的功能。

(二)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活动。再贴现则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以获取现金的行为。再贴现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一种途径。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再贴现政策通常包括三个基本内容:规定和调整再贴现率、规定能够用于再贴现的票据的条件、规定各银行一定时期内在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最高限额。

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贴现率的办法限制或鼓励商业银行借款,从而改变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信用扩张或信用紧缩的目的。在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调高贴现率,收缩贴现数量,减少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可以限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通过货币创造的乘数作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投资需求,减少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调低再贴现率则会刺激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和增加货币量,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总需求,最后达到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目的。(www.daowen.com)

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经济需要及时调整,因而是可供经常使用的手段。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是否向中央银行贷款以及贷款多少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中央银行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因而再贴现政策在使用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买卖债券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这是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证券交易目的的。

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做法如下。

(1)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这种做法意味着中央银行投放了基础货币,扩大了信用规模,会对经济增长起到刺激的作用。其中,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获得货币,使商业银行的储备和可贷放资金增加;厂商和居民将所持有的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获得货币,并将货币存入商业银行,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带来货币供给量的成倍增加。通过银行系统的存款创造,会使存款多倍放大,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张,使总需求扩大,进而提高就业率和物价水平,消除经济衰退。

(2)在经济过热甚至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应抛售政府债券。这种做法,中央银行可以收回基础货币,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其中,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付款,就会减少储备金;厂商和居民户买进政府债券,就会减少自己的活期存款,同时也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储备金。这样,商业银行储备金减少的同时;会通过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造成货币供给量减少、利息率上升。同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也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利息率上升,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最后抑制总需求扩张,消除通货膨胀。

与法定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更多的优点。①政策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的手中,可以随时买进卖出,一个交易日内可以多次操作;买卖的数量也可以灵活掌握,如果发现卖出或买入的数量多了或者少了,都可以很快通过买卖债券来纠错。②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操作起来可以直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而不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作为调节的中介。③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证券经纪人来实现的,其政策的意图不易为社会公众察觉,具有政策隐蔽性,可以减轻社会震荡。

在我国,公开市场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于1994年起对外汇管理实行银行结售制度,从而建立了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使人民币汇率稳中上升。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了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尽管交易量很小,但为今后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贴现率的相互配合来调控宏观经济,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调整法定准备金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