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功能财政与公债: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功能财政与公债: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能财政思想是对传统的预算平衡思想的否定。功能财政思想一反上述平衡预算政策观念,主张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这种功能财政思想就是权衡性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现实情况是,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以美国、西欧一些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几乎连年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增长总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西欧一些国家、美国、日本等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功能财政与公债: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上面所说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都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思想。这种财政称为功能财政。功能财政思想是对传统的预算平衡思想的否定。西方政府在历史上曾长期重视和信奉财政预算平衡。历史上预算平衡思想曾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年度平衡预算,即主张每年预算应力求平衡,或量入为出,或量出为入。第二阶段是周期平衡预算,认为政府应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在衰退时产生预算赤字,在繁荣时产生预算盈余,以盈余补赤字,从整个周期看,预算还是平衡的。第三阶段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若某年经济萧条,税收水平较低,支出可不必等于该年收入,而可等于预计充分就业时会有的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一反上述平衡预算政策观念,主张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当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预算起初是盈余,政府可减少盈余甚至造成赤字,如起初预算是赤字,政府可允许有更大的赤字。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政府应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总之,按功能财政思想,政府应当关心经济比关心预算平衡为重。这种功能财政思想就是权衡性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按功能财政政策,预算可能要赤字,也可能要盈余,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赤字。财政赤字如何弥补?可否减少支出?不可。如果减少支出,就达不到克服经济萧条和提高就业水平的目标。可否增加税收?不可。如果增加税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就会下降,也达不到提高就业水平、克服萧条的目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发行公债(national debt)。这是西方国家弥补赤字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公债的利弊得失,人们看法不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国债是个累赘,甚至是经济活动的障碍。其一,国债虽然是政府的债务,但归根到底都是由纳税者负担的。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是加给下一代人的负担,是当代人提前支取下一代人的面包。其二,由于提高税收方面的困难,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债台高筑,最终可能迫使政府多印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其三,国债增加意味着公众以国库券和公债形式占有财富比重增加而以不动产的形式占有财富的比重减少,而人们拥有的实物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www.daowen.com)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国债的问题比想象中要小得多。其一,对公众而言,作为公债的购买者,他们拥有国债的债权,作为纳税人,又欠下自己的债务,在这样的基础上,除向外国借的部分债务外,所有债务、债权都可以看作自己欠自己的债,一笔勾销。其二,国家会长期存在,完全可以用发行新债偿还旧债,不存在一次性偿还债务的压力。对公众而言,只要国家长存,就能确保每期债务兑现,因此,公债是一种安全的个人投资方式。其三,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国债的绝对值在急剧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也在逐渐增长,特别在和平时期,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可见公债并不可怕,关键是国债的用途,只要政府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是潜心用于刺激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国债增长速度,举债是值得的。

以上所讲的是理论上的分析和经济学家关于公债问题在理论观点上的一些分析,但事实又是如何的呢?现实情况是,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以美国、西欧一些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几乎连年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增长总快于财政收入增长。从收入看,由于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减税等原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于人口老龄化、医保和其他社保支出这些刚性因素而持续攀升,加上国家公债规模不断积累而造成的公债利息大幅上升,使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解决财政赤字途径无非有增税、减支和借债。增加税收会得罪有钱的选民,减少支出主要是要压缩医保和其他社保支出,这会得罪钱少的选民。为争取选民,执政党最好的办法还是不断增加公债发行,于是,21世纪以来全球公共债务规模不断膨胀,而且大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一些国家、美国、日本等的主权债务(政府发行的公债)危机(无力还本付息)就是这样发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