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力供应与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供应与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不同劳动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价格通常用工资率加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劳动供给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人口及年龄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和工作意愿等。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值。一般来说,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应与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

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不同劳动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价格通常用工资率加以衡量。工资率指单位劳动(如每小时劳动)的工资。劳动价格水平高低实际上是指工资率高低。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劳动供给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人口及年龄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和工作意愿等。

一国或一地区中如果人口基数大,年轻人比重又大,劳动供给超过需求的话,则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也会有不少人失业。因此,控制劳动力供给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

劳动力参与率指想工作的劳动者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在历史上,各国妇女曾多数待在家中,近几十年来,她们大量参加工作,使劳动力参与率大大上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很多,政府有关政策是其中重要因素,如完善的、丰厚的退休金制度会使许多健康老年人不想继续工作,重视学历的政策会使许多年轻人延长学习年份而暂不工作等。

劳动者工作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工资和闲暇效用的比较。劳动可得到工资收入,工资收入给劳动者带来效用,闲暇也给他带来效用。劳动作为闲暇的牺牲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用,即痛苦和不舒适的感觉,劳动得多,工资收入也多,但闲暇会减少,可见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有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指的是工资率愈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愈大,劳动者就愈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换言之,工资率上升时,不劳动(闲暇)所承受的损失要增大,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大,因此,劳动者会以多劳动来代替闲暇。收入效应反映的则是,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

这两种效应都是工资率提高的效应。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值。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则可能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负值。一般来说,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因此,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会从向右上倾斜转为向左上倾斜,如图6-6所示。(www.daowen.com)

图6-6 后弯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应当认为,这种后弯供给曲线主要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就整个市场而言,这条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某职业工资水平上升,愿意从事该职业的劳动人数会增加。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后弯供给曲线可能在发达国家会出现,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也主要是向右上倾斜的。

这里,还要简单说明一下劳动市场的概念。劳动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是指各行各业配置劳动力并协调就业问题的市场,它由买方(雇主)和卖方(雇员)组成。劳动市场还可根据买卖双方相互搜寻的范围区分为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根据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配置劳动力而区分为外部劳动市场(从企业外部招聘人员)和内部劳动市场(从企业内部安排和调配劳动力,尤其是职位较高的职工);根据工作条件和待遇好坏区分为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撇开劳动市场这些具体特点,仍设想劳动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劳动市场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然后把两条曲线置于同一图形中,便可得到均衡点。图6-6中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E即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这一点决定的均衡工资为W0,均衡劳动数量为L0。若市场上实际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劳动力就会供过于求,否则就会供不应求。若劳动市场真的完全由市场调节,总会走向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