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简称DSM,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提出的一种在用户有效参与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能源资源的系统工程。由于它在能源市场开发中的显著作用,不但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世界各发达国家也结合本国国情迅速地被采纳推广。
DSM泛指能源的需求侧管理。由于电能是能源的重要组成,且有其特殊的内涵。DSM明确提出:需求侧(用电客户)也是重要的电力资源,它同供给侧(电网经营企业或电力生产企业)一样,也具有资源潜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等问题,从狭义上说: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电力企业采取有效的鼓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采用合适的运行方式,与客户同心协力,以改变用电方式,减少电能消耗和电力需求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技术改造活动。DSM强调客户的有效参与,强调采取有效的激励和诱导措施,调动客户参与负荷管理的积极性,做到和客户共同实施用电管理,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内容上,DSM在以往负荷管理的基础上拓展到负荷的灵活可控、战略节电、战略负荷开拓、能源结构调整等新的领域。由于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和节能放在资源开发的第一位,并相应制定法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使电能市场的开发引入新的管理概念。政府法规的建立和电力企业的利润空间的谋求为DSM推行创造了条件。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与传统的用电负荷管理存在着差异性。首先,它不是供方单方面管理用电负荷,而是电力公司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与用户共同组成能源管理系统,将电力需求侧管理节约的效果看作是可替代的一种资源,使节约与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其次,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商业性的优质能源服务行为,参与者都可从中受益;第三,政府的参与及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第四,环境保护作为开展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目标,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使需求侧管理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用电负荷率水平得到改善,减低电网用电负荷的波动,是电力市场探讨的新问题,以达到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设备利用率。由于受环境保护限制的加大,约束了火电装机容量的增长,而水电资源的开发也很有限,核电又由于安全要求高、投资大、工期长、常遭居民的反对等因素而发展缓慢,风能、地热、潮汐等资源的利用是发展方向。为解决今后电力供应,必须对市场有新的认识,做好需求侧分析与决策。首先,通过削峰填谷等经济手段,鼓励客户少用尖峰,夏天多用低谷电,夏季高峰负荷特点是制冷负荷,即空调负荷。据统计夏季高峰制冷负荷约占全网负荷的40%,冬季高峰负荷为取暖负荷,约占总负荷的20%。随着市场的发展、电网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冷热可以储存的特点,应大力推广蓄冷(热)集中空调系统。如日本1995年已实现转移峰负荷310万kW(占全国负荷的25%),到2000年通过DSM管理达到395万kW。其次,从政府和法规上对节电给予鼓励和支持,如鼓励客户采用高效节电产品、对客户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等,客户可从分时电价政策和银行利率政策下获得回报。DSM项目减少单位千瓦电力的社会总投资不足单位千瓦电源建设总投资的50%。
DSM的理论、实践以及显著效果已经引起我国各级电力部门的关注,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打破传统观念,在政府、电力企业有效的鼓励和引导下,采用合适的运作方式,与客户同心协力,以改变用电方式,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消耗的成本的一种活动。推行DSM的主要目的是转移高峰负荷和节约能源,客户用电量减少(或高峰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减少),电费支出下降;电力企业高峰负荷得以削减或转移,低谷负荷得以提高,电网负荷率得以改善,运行费用(成本)得以降低,同时电源和电网的投资随之降低,不仅对电力企业有利、社会有利,而且对客户有利。互利互惠是DSM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其深远的意义在于缓解中长期能源供应压力的需要、有效缓解环境压力的需要以及有限的能源利用达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1.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1)减少不合理的电力消耗,提高用户终端用电效率,节约能源。
(2)减少用户在电网高峰时段对电力的需求,以提高电网的负荷率及其运行的经济性,并减少或延缓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
(3)减少电能消费的同时,减少发电废物的排放量,改善和保护环境。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当前国际上推行的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技术。
(4)改善电网的负荷特性。通过需求侧管理活动,引导电力客户采用蓄冷、蓄热、蓄电等蓄能方式或选择合理的用电时间,达到移峰填谷,减少用电峰谷差,降低电力最大需求,提高用电负荷率的目的。
(5)减少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的投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活动,可以使电力最大需求相对降低,因而为满足电力最大需求而投入的电源和电网建设费用可以相对减少。
(6)降低电力客户的用电成本。对于直接参加电力需求侧管理活动的电力客户,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减少电能消费,通过选择合理的用电方式可使电能消费更经济,并直接从需求侧管理活动中获得效益。(www.daowen.com)
2.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容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源调查,管理对象选择,管理目标设置,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管理手段选择,需求侧管理计划制定,项目实施和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
(1)资源调查,又称潜力分析。这是开展需求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得越深入仔细,获得的数据越准确可靠,需求侧管理规划实现的可能性越大。调查工作一般采用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典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管理对象选择。需求侧管理的对象必须具体明确,以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具体选择上,一般以高耗电、低效率、使用量大、面广的设备为重点来进行。
(3)管理目标设置。在降低消耗、节约能源、优化资源配置的总目标下,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年度设置管理目标,是推进和搞好需求侧管理工作所必须的。管理目标的设置一般以电力企业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为准,在电力供应不足时,一般以节约电量为目的;在电力供需平衡时,以提高负荷率为目标。
(4)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为了规范和推动需求侧管理,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应利用政策激励电力企业、电气产品制造商和用户积极参与需求侧管理。
(5)管理手段选择。推动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技术手段、财政手段、价格手段、诱导手段、行政手段等。
(6)需求侧管理计划制定。根据资源调查结果、选择的对象、设置的目标,结合政府的政策和可供选择的手段,制定年度中、长期需求侧管理计划。
(7)项目实施。根据计划提出的项目方案,经过评估与选择,确定可实施的项目方案。对新的项目应经过试点阶段,试点取得成功后,即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8)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对实施项目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主要是激发参与该项目的电力企业、电力用户和社会的积极性。其主要方法就是成本效益分析,即对实施项目的投入与项目实施后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对比。通常通过年纯收益的多少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评价项目实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