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哪种理论作为基础来制定电价,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因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格作为供求双方利益和企业盈亏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经营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决定于商品的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一般认为供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价格的高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格之所以要以价值为基础,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在商品交换中只有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要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是因为在商品生产中所形成的价值,要看其是否在流通中能全部得到实现,以及商品生产者投入的劳动数量是否与社会需求量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那么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就能得到全部实现;如果超过了社会需求,那么超过的那部分劳动耗费,社会就不会承认,其结果只能是商品按照低于该商品劳动耗费的价格出售,如果该商品供不应求,则会按照高于该商品价值的价格销售。因此价格是以价值或生产价格为轴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市场经济学则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其基本价格模式是在市场竞争中供求动态平衡下形成的价格。这是在对市场形势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价格。这种分析是制定商品价格的立足点,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均衡价格,对企业都是最有利的。只有综合考虑了价格与供求量的关系,考虑了供求量与成本、收入、利润的关系,才能找到一个获得最大利润的定价点,这样一种理论被称为价格模式。
为了说明价格模式,必须对供应、需求和均衡价格作如下的分析:
(一)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它是受很多变化因素影响的一个函数,可以用一下公式表示
式中 Q——需求量;
P——商品价格;
T——消费者的偏好;
I——消费者的收入;
P1——代换产品的价格;
P2——可以互相补充的产品;
E——该产品未来供应状况;
W——该产品资源储备;
X——其他影响因素。
在影响需求量的上述诸多因素中,价格是最主要的。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是反比例关系。如果纵坐标P代表价格,横坐标Q代表需求量,则可以画出一条下降的需求曲线D—D,如图5-1所示。这是因为较低的商品价格,可以带来新的购买者,也会使原有的购买者购买更多数量的商品。根据这条曲线,然后再假定价格不变,而让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发生变化,这样将会得到新的需求曲线。如果当其他产品涨价,爱好者增多,未来供应量减少,就会使需要量增加。从而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得到一条D1—D1曲线。反之,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得到一条D2—D2曲线,如图5-1所示。
图5-1 需求弹性图
图5-2 供应曲线
图5-3 供应弹性
(二)供给和价格的关系
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它也是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 QS——供应量;
P——商品价格;
C——产品的成本;
E——供应者对未来需求量的预测;
B——其他因素。
为了研究方便,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应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供应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上升的曲线S—S,它的斜率是正的,如图5-2所示。
如果假定价格不变,其他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会得到一系列供给曲线。比如,生产成本降低,即供给量会增加,供给曲线会向右下方移动,形成新的供应曲线S1—S1。若生产成本提高,则供给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形成S2—S2曲线,如图5-3所示。
(三)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和均衡价格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价格是怎么决定的呢?这就需要把(一)和(二)所做的分析合并起来进行研究,如图5-4所示。
假定市场价格为P1,从图5-4可知此时购买者只愿意购买Q1数量的商品,而供应者的产品生产量是Q2,这时就会有Q2-Q1数量的多余产品发生积压,卖者之间的竞争使商品价格下降。假定市场价格下降到P2点,商品需求量增大到Q″,供应量下降到Q′,则发生Q″-Q′的商品缺少量,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又会使价格上升。由于价格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正好相反,市场竞争的结果,导致价格只能稳定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N上。这个交点就是供给量=需求量,供给量=需求量时的价格PN,也叫均衡价格。
在市场竞争中,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要变化的,但不论发生何种变化,都会出现新的均衡点,从而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动,出现新的均衡点,所以可以概括地说,价格总是稳定在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上,如图5-5和图5-6所示。
图5-4 均衡价格
图5-5 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变化
图5-6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均变化
为了进一步认识价格模式,还必须对以几个有关的概念有所了解。
(1)总收入(TR)是价格P与销售量Q的乘积,即
一般情况下,在需求曲线上,TR是一条斜率为负下降曲线,如图5-7所示,TR的值是从小到大,再到小。在平面直角坐标上,表现为一条抛物线。
(2)总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TG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与产量同比例变化。总成本的起点是固定成本,而不是0,并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但当产量增大到一定的数量后,总成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在图5-8上可以看出,利润=TR-TC,由此可以做出利润曲线,见图5-8斜线区。
图5-7 需求曲线斜率(www.daowen.com)
图5-8 利润与成本关系
图5-9 总收入与销售量关系
(3)边际收入(MR)。总收入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变化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为了求出总收入曲线上每一点的变化率,引进了边际收入的概念。所谓边际收入就是销售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在总收入上的变化点。它可以用导数表示,即。所以,边际收入就是在总收入曲线上对应于某个销售量Qn点的斜率,也可以计算变化的斜率,如图5-9所示。
(4)边际成本(MC)。即生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在总成本上的变化量。用导数表示,即。表示当产量增加或减少时,反映在总成本上增加快慢的程度。即TC曲线上每一个点的斜率。据此可以画出MC曲线,如图5-10所示。
因此又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即边际利润MP=MR-MC。从这一公式中,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当边际收入MR大于边际成本MC时,销售量的增加能够增加利润,这是因为总收入的增长比总成本的增长要快。当边际收入MR小于边际成本MC时,销售量的增加反而会造成利润的减少,这是因为总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总成本的增长速度慢。只有MR=MC时,企业获利才最大,或者说,只有边际利润等于零时,总利润才为最大值。
根据上述分析,边际收入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Qn点上的价格,才是商品最佳的定价点,这就是市场经济学所讲的价格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均衡价格又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均衡价格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市场价格。例如当需求因收入水平提高而引起同一价格水平下的需要量上升时,由于生产能力来不及做出相应的调整,会使短期均衡价格上升。在供给方面还要靠工人加班加点及设备超负荷运行来提高产量,产品的生产费用也要上升。
长期均衡价格则是指生产者按需求的变化调整了生产能力后的均衡。比如有了新的竞争者进入,或原有的生产者扩大了生产规模,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到满足新的需求后的供给水平。这时,价格就会下降,实现新水平上的均衡。
图5-10 边际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
同时,应该指出,上述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关系,仅限于竞争性产业。在垄断性和寡头控制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进入”壁垒,即使价格上升,也不一定会出现生产者规模的扩大。因为在垄断性行业中,含有超额利润。对电力行业来说,在彻底打破垄断局面之前,均衡价格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正是国家对电力行业进行价格管制的原因所在。
(四)电价的确定方法
电力企业在定价时,必须考虑电力的成本,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影响电价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是外部政策,包括政府政策、税收、社会费用、市场与需求的性质等;二是内部因素,包括经营目标、成本和其他方面。
电价的确定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定价方法,以定出最合理的对企业最有利的价格,目前常见的确定电价的方法有三类:竞争导向定价法、会计学定价法(成本导向定价法)、经济学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
1.竞争导向定价法
竞争导向定价法就是主要依据竞争者(如各类发电厂)的竞价来定价。对于竞价上网的发电厂,应该采取以成本为基础的竞争导向定价法,可以随行就市,以获取新的收益。
2.会计学定价法
会计学定价法是以电力的总成本为中心来制定价格。
成本加权定价法是按电力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毛利,定出的价格。
单位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固定总成本/销售电量
单价=单位成本(1+期望利润率)+单位税收
两部制电价就是由会计学定价法产生的。
3.经济学定价法
经济学定价法有这样的一些概念和框架:
(1)在既定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
(2)用上述优化模型的对偶解,评定有限电力投资的影子价值(或影子价值和成本)。
(3)用摄动方法计算电力市场需求的边际成本。
(4)评定电力系统的总成本与总效益,其中总成本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和还贷、维修与运行,而总效益用于扩大和再生产,以满足负荷增长的社会需求。
(5)实现容量与电量在上述成本与效益计算的偶解。
(6)建立一系列分担准则,应用平均分担原则或者风险分担原则,实现总成本与总效益,在负荷轴和时间轴上的两维展开,建立电能价值当量的因素,展现其价值当量的时空特性。
(7)电能价值当量的各种应用,包括发电厂的上网分时电价和电量的用电分时电价设计,当量分时电价过程的预测及其实时电价系统的建立、效益与还贷能力的评估等。
(五)电价形成
电价作为电能商品的货币表现其形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电价的形成贯穿于电力系统的始终,因此,广义的电价形成包括以下过程:①电力需求的中长期预测;②电源规划;③电网规划;④投资与融资计划;⑤用户用电负荷分析;⑥电价计算与设计。狭义的电价形成仅包括电价计算与设计。以下从狭义的角度阐述电价形成。
1.电价的形成基础
电价作为行业价格,具有一般价格的共性,但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电能的生产和消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电价的形成既具有一般价格形成的共性也具有特殊性。电价形成过程概括如下:
(1)对电源项目进行投融资的综合结果反映于发电机组(项目)单位综合造价,以此为基础形成上网电价。
(2)以为电源输送电能的输配电资产为基础形成输配电价。
(3)上网电价加输配电价形成销售电价水平。
(4)根据用户用电负荷特性及负荷曲线设计销售电价结构。
(5)进行财务平衡,据此调整销售电价。
这一形成过程的基本要素有电力成本、税金和合理收益。电力成本是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燃料费、折旧费、水费、材料费、工资及福利费、维修费以及合理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税金是指电力企业按国家税法应该交纳,并可以计入电价的税费;合理收益是指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应获得的收益。电价形成的基本方法有会计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
会计成本定价法是指根据历史记载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生产费用和用户服务费,分摊发电、输电、配电和用户成本,再将它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然后,根据各类用户的负荷特性、最大需量和用电量,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用户成本公平地分摊给每个用户,我国目前主要采用这个方法。
边际成本定价法是指根据新增一个用户或单位千瓦用户而增加的发供电成本进行定价。基本方法是按各类用户的供电电压、用电时间,严格计算增加的单位千瓦用电而引起的电力系统成本的增加值,计算系统的长期边际容量成本和边际电量成本,结合用户负荷特性订出目标电价,并按财务目标对目标电价进行调整,最后制定出电价。
2.政府定价
鉴于电力工业在技术上的生产系统性和经济上的规模经济性,从电力工业总体上看属于垄断经营。但是电力企业的此种特权是受到约束的,约束的主要方式是价格管制,即政府以成本为基础定价,其目的是限制电力企业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政府定价主要有两种方式:成本加方式和最高限价方式。成本加方式是以实际发生的运营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回报来制定电价,我国目前电价制定基本是这种方式。最高限价方式是指将电价限制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其方法是按上年度电量或收入来决定下年度的电价。
3.协议定价
协议定价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签订购销协议,在合同中通过双方协商一致后确定电价。采用协议定价方式确定电价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电价均可采取协议定价的方式。有些电价必须采取政府定价,如对用户的销售电价;有些可采取竞争形式定价。对用电大户或对用电有一定特殊要求的用户可采取协议定价方式。协议定价不仅可以有效反映电力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可以反映电力商品的供求关系,具有公平性和灵活性。协议定价方式还可以保持电价的平稳性,防止电价的大幅波动。
4.市场定价
市场定价也称竞争形成价格,即通过制定一定规则,在市场上由买卖双方竞争形成价格,其可分成同价竞争和报价竞争,同价竞争可以是买方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多个卖方在相同的价格条件下竞争;也可以是卖方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多个买方在相同的价格条件下竞争;还可以是第三方规定买卖双方的交易价格,多个买方或多个卖方在相同的价格条件下竞争。报价竞争是利用价格优势来竞争,可以是多个卖方报出价格,买方取价的高低,实行低价先调;也可以是多个买方报出价格,卖方根据报价的高低,实行高价先供。报价竞争一般适用于多个卖方或多个买方的交易方式;从电费结算时间是否及时,可分成现货价和期货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