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者不断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消费者不断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痛点是针对消费者所言,确切说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所言,即痛点就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迫切需求。再举个例子,你去一家餐馆吃饭,上菜速度慢,服务态度也不好,让你心生不快,你内心说“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个“下不为例”就是痒点最好的反应。痒点的产生会让你已有的消费者快速流失,谁都知道获取一个新消费者要付出的努力是维系一个老消费者付出努力的五倍。

消费者不断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痛点、痒点和兴奋点是互联网思维下兴起的一种时髦说法,人们将它们统称为三点论,即抓住痛点、专注于痒点、提升兴奋点。并且把其奉为一种实用的营销方法论。不少人对这三点论有点捉摸不透,其实,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为这三点论表述的对象不一致。痛点、痒点、兴奋点换种说法就是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专注于用户的痒点、提升产品或内容的兴奋点,这样说就清楚了。痛点和痒点是消费者面对产品或服务时的主观感受,兴奋点是产品和服务要带给消费者的感受。

痛点是针对消费者所言,确切说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所言,即痛点就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迫切需求。比如,你新搬家到一个社区,搬家过程中你的手不小心划破了,这时的你迫切需要创可贴却买不到,这种迫切需求就是消费者的痛点。当然,痛点不是指生理上的痛,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再比如,小区附近没有吃饭的餐馆,没有洗衣服、熨烫衣服的小店,没有水果蔬菜市场,这些都能造成消费者痛点的产生。痛点需求在一定基础上是一种迫切需求,当一个新的市场出现时痛点最明显。一般情况下抓住这种痛点可以大获其利。

什么是痒点?依然利用我们身边的例子。你家的附近原本没有银行站点,随着社区人口的快速增多,一家银行在小区附近设立了网点。这家银行解决了你的迫切需求,痛点消除了。但是你光顾了这家银行后发现这家银行的三个柜台远远满足不了小区的客流,工作人员的态度也非常不好,排队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你对这家银行的服务不满意到咬牙切齿,但又不得不在这里办理业务,因为这里只有这一家银行网点。再举个例子,你去一家餐馆吃饭,上菜速度慢,服务态度也不好,让你心生不快,你内心说“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个“下不为例”就是痒点最好的反应。只有一家银行服务网点时,你咬牙切齿也要在它这里办理业务,但它的服务让你浑身觉得不舒服;你走进了一家餐厅,你边吃边发出感慨“没有下一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用,用了又不甚满意,这时候痒点就出现了。(www.daowen.com)

如果说痛点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消费者,那么痒点就是为了牢牢把握住这些已经获得的消费者。当消费者选择了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说明你的产品能够让他消除痛点,当消费者产生了痒点,就说明你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要快速改进了。只有一家银行的服务网点时消费者离不开你,当另一家银行网点出现的时候他们会快速地放弃你。痒点的产生会让你已有的消费者快速流失,谁都知道获取一个新消费者要付出的努力是维系一个老消费者付出努力的五倍。如果你每年能将老消费者的流失率降低5个百分点,那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兴奋点又叫共鸣点、尖叫点。确切地说,痛点、痒点、共鸣点、兴奋点和尖叫点都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痛点是一种直观的、可视的、迫切的刚性需求;痒点是一种很难发现的软性需求,共鸣点、兴奋点和尖叫点是另外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建立在痛点和痒点之上,笼统地说就是情感价值带来的共鸣兴奋。仅仅解决了痛点和痒点,还不一定能够带来共鸣点和兴奋点。拿读书郎点读机为例,“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这一广告语就很好地道出痛点、痒点的兴奋点之间的关系。痛点是家长要迫切解决的孩子的学习问题,痒点是家长内心着急却找不到合适的产品。当读书郎出现的时候,妈妈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内心安慰。读书郎好卖本质上解决的不是痛点,不是痒点,而是找到了家长的情感共鸣点和兴奋点。如果说痛点、痒点和兴奋点是不同的台阶的话,那么找到需求的痛点和消除痒点仅仅是爬上了两个台阶,要想找到共鸣点、提升兴奋点还要爬更多的台阶。对于想要造就裂变传播的商品,痛点是根基,痒点是台阶,只有共鸣点和兴奋点才会让消费者发出感叹并让他们分享相互模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