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系统已不再是各个子系统的独立存在,而是系统整合。如销售系统不只是销售员使用,也不是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概念,而是将这个系统推送到代理商和客户那里,客户可以直接移动化下单,企业快速响应。而在以前,客户需要在销售面前提出具体的需求,到工厂经过很多部门的沟通后再确认报价,这个周期一般要好几天的时间。而现在,如果把这些环节整合之后,那么在客户需求变更时,涉及生产制造、采购、财务等方面的操作都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联动,形成数据最优化的决策推送,快速地把信息反馈给企业的一线销售和客户。
这个是系统聚合之后的一个巨大收益,也就实现了今天的互联网营销,颠覆了传统的CRM的概念,我们将这样的整合称为聚合系统。
如图1所示,聚合系统以业务逻辑为核心相互连接,构建统一的平台进行行业知识管理,支持整个业务的全局考量。在聚合系统中可以一处维护、多处共用,可以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从而建立起企业的生态。企业通过系统连接客户、供应商、厂商实现数据逻辑来驱动决策,而要想建设支持这些功能的系统,首先要建立机理模型和知识库。
图1 聚合系统的核心理念
在企业,同样的功能需求常会出现多样的产品结构设计,因为很多部门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如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部分的收益,但是如果不结合生产安装、售后维保、库存等问题考虑,那么这种只有产品设计的创新对企业就是灾难性的。不深入理解行业的机理和理论,企业创新后的产品质量就会不稳定。也正是由于企业没有考虑综合成本和连续性,这种创新就会让企业的整体收益率不高。要知道很多大公司的产品往往几十年不变,就是考虑到整体收益的问题。
聚合平台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连接。平台建立之后,就可以将企业业务基础原理进行沉淀,包括支持、提高企业的整体设计水平,帮助企业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横向的业务聚合,实现企业整体赋能。因为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是孤立的,就像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一样,企业的设计体系、图纸体系、编码体系和质量体系也应该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所以需要建立企业的知识图谱。只有建立好知识图谱(图2),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诸多体系之间的自动转换,从万亿次的组合方案中找出最优解,形成最佳的业务逻辑来满足客户需求。以电梯直梯为例,113个可变参数、可展开4 977个详细参数,可形成1 642 164 118 848个备选方案,平台可以自动推荐平衡用户需求和企业战略的最优方案。
图2 建立知识图谱和形成最优解
在这个方面,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建立机理模型、把知识图谱的逻辑放到系统里,是最关键的一步。中新软件也是经过了20年的完善和产品迭代才实现了通过表格化让客户无须编程就可以建立知识图谱。当然,在这方面有很多著名公司都提供了类似的工具,但还是需要企业大量人员通过编程来实现,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工程师要编程,还要请软件公司来配合一起写逻辑,因为企业基本没有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写业务逻辑。而现在新兴的工业4.0智能制造企业就因此设立了这样的专门部门。
但是这样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技术工程师的思维偏发散且以创新为目的,而计算机的思维偏严谨,这样就会导致转译成本非常高,而且错误率也很高。第二,即使这两部分合作将行业知识全部写入了计算机,但企业运行是动态的,每年都会有指标和人员变动,那整个系统的维护也是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美国多年前就开始提工业4.0,可真正实现的案例却很少的原因。因为这样的系统建立起来了,维护的成本却是非常高,所以推广也很难。
机械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70%~80%的时间是在试探,通过不停测试来寻找一个最优方案,寻找新的方向。所以系统就是直接给工程师工具,让他们自己研发、自己写代码、自己测试,然后依据测试结果判断是否是想要的或正确的逻辑。
在进行技术核心点的整合后,就可以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平台(图3)。在前端将三维模型、设计模型与这些逻辑对接,实现逻辑驱动,模型自动运转,就实现了数字孪生。之后再接入后端的物联网,就可以实现闭环管理。物联网最容易实现的行业,也最具核心应用价值的行业,第一是汽车行业,第二是电梯行业(图4)。
图3 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www.daowen.com)
图4 电梯物联网
在中国,目前的物联网建设很多只是根据后端需求来建立,但是建立物联网之后,却不能和前端的研发设计进行整合打通,所以会形成一个很低效的系统。如果跟前端设计进行整合,应用零部件的失效模型将会知道每个零部件用多少万次和经过几年后会失效,就可以在后端实现智能的故障预判、按需维保,提前告诉客户何时进行零件维修,避免隐患。但是目前这种方法在很多行业包括电梯行业还是没有完全实现。
我们所建的物联网系统应当要根据设备的运转情况来自动生成柔性的维保设计,这也是需要前后端打通。如果维护系统继承了设计BOM,就可以实现零部件维护的提速了。而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后端发现问题,却很难找到当初是哪个设计的版本。此外,还要将设备现场的应用和维保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再把这些数据和设计对接,反过来指导产品设计和优化。
也就是说,在电梯互联网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优化设计生产,这也是整个物联网的最高境界。实现了这个层面,就认为是实现了互联网的最高级别。目前,实际上也只是做到了第一层信息采集和第二层信息发送,没有真正做到将物联网数据返回,进而影响设计和优化。
在这方面,日本电梯行业比较领先的原因是日本有几十年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经验主要来源于汽车行业,因为日本汽车生产管理也达到了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水准。日本产的汽车差不多第8年时会到使用寿命极限,而且基本是所有零部件同一时间到使用寿命极限。而电梯行业现在就是在借鉴日本汽车行业的经验,相当于把这些经验和平台设计进行衔接,在电梯行业去实现汽车行业的这种效果。
如何选人、用人,如何因材施教,是企业要打造品牌的重要一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3D技术、VR技术的成熟,可以创建可视化的学习平台,增强互动性,激发员工主动学习。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来强化碎片时间的学习,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最早的时候,这些培训体系的建设初衷是在帮企业做安装手册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以前的手册都是纸质的媒体材料,企业从全球总部向全世界发放十几种语言版本的手册,但全球各地的安装人员有不少都是文盲,手册的利用率很低,所以企业会制作一些培训动画和视频,用于人员教学。后来再设计VR技术的交互考核,这样效果就大大提升了(图5)。
图5 国际领先的数字化培训体系
有了VR技术,可以在教学之后马上进行考试,检测知识是否被掌握。这样一套系统目前在电梯行业已很广泛,并将不少企业的经验融进培训体系,实现了测、练、考三者结合。此外,通过这套系统还可以实现上万人的排名机制,这也是它很强的一个优势。这个系统作为企业内部应用的话,可以用于入职后的人员培训。因为员工入职培训后的流失率非常高,通常员工学习一两个月以后再离职,企业就已经有不少成本损耗了。
该系统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所以目前很多学校直接将这套系统作为教学大纲,实践国家倡导的产教融合——以产为核心,再进行融合教育,而不是独立地搞教育。当我们将企业的信息和资源输送到学校后,学校可以为这些企业进行专项人才培养,整个培养过程都可以采用这套系统,来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速度和成绩。
培训之后要到企业入职才真正进入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人不如选对人。比如,有的人身体协调性差、性格急躁,就会直接影响作业安全,但这些能力不可能在企业招聘后再去培养,而是应该在录用前就把好关,否则危险系数就很大,工作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再如,高空作业可以利用VR场景再现和脑电采集来精准找到恐高的人员或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其实每100个人中就会有几人患有恐高症,而且是超级恐高,这些人是绝对不适合做高空作业的,有了VR场景就可以提前筛选出来。
通过这样的技术选人会提高我们的客户服务质量和作业安全。在企业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直觉就知道哪些人会出问题,而这种经验和判断能力在很多企业中已经开始慢慢地数据化了。当然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该系统在电梯行业和更多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将会起到一个助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