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采购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制订采购风险管理执行办法或具体规定,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宗旨、机构、职责、任务、流程、风险管理计划机制、风险防范机制、风险评价机制、风险处理机制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与此同时,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如采购人员岗位任职资格要求、采购活动文件管理、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监督检查、集中采购机构考核标准、供应商信誉和资格审查管理等规定的制订,尽快形成一套完整、实用和操作性强的企业采购风险管理法规体系。
2.健全采购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实行采购计划、供应商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合同审核、质量验收、财务支付相分离的制度,并科学确定各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权限,以此形成采购过程和权力制衡,避免由于采购人员能力因素质弱,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疏漏而增加采购的风险。其次,要督促采购方(包括采购代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公开办事程序,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最后,实行关键节点和重点流程的审核制度。
3.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
供应商风险是采购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类,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此种风险。一方面,建立采购前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实行采购前资格审查,不仅可以把住企业采购“准入关”、发放“通行证”,而且还可以落实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加强监督检查,降低采购风险。(www.daowen.com)
4.建立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
通过建立信誉等级评定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信誉等级评定与资格审查的评价侧重点不同,两者不可替代。信誉是指供应商遵纪守法、履行责任和兑现合同承诺的程度。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建立了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加强了对供应商诚信的管理。实践证明,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不仅激励供应商遵守履约期限、保证标的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履约风险,提高了企业采购的效益。
建议以履约期限、质量、售后服务和工作协调性等内容为要素进行信誉等级分级评定,可以分优、良、中和差四个等级。信誉等级评定不搞终身制,每隔固定的时间就进行评定一次。同时,对于信用等级好的供应商,可以在未来的采购项目招投标中适当增加采购数量;对于信誉等级差的供应商,可以限制或取消其一定期间内参与采购活动的资格。
5.建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归纳影响企业采购的风险因素,深入剖析各项风险因素的属性、发生频率、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科学确定风险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通过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地制订采购计划和预算,提高采购决策水平;全面规划和设计采购活动,有效规避风险;实现风险的提早预防和预警,减少被动、增加主动;同时还可以积累有关风险的资料和数据,不断改进未来的企业采购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