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在1980年出版了开拓性的著作《竞争战略》。在书中,波特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S-C-P模型,建立了分析影响行业营利性的经济因素的框架。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众多的经济因素归结为五种主要力量,提出了五种力量模型,为行业竞争分析提供了简明、实用且具有理论基础的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节着重讨论行业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企业外部试图降低企业绩效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威胁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收入,从而降低企业绩效。在S-C-P的框架中,威胁是指倾向于提高一个行业的竞争性,使企业绩效趋向于正常水平的力量。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行业中的威胁程度就越高。
根据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我们可以建立行业环境威胁的五种力量模型(见图2.3)。
图2.3 行业环境威胁的五种力量模型
2.2.2.1 竞争者威胁
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最直观、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威胁因素。企业间的竞争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通过降低价格,减小毛利率而侵蚀利润,导致大多数企业盈利下降甚至亏损,这是最惨烈的竞争形式。非价格竞争,如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服务内容等,通过提高成本而减少利润。由于高成本往往可能通过高价格的方式转嫁到顾客身上,非价格竞争侵蚀利润的程度一般不及价格竞争。
表2.4列出了会造成行业竞争程度加剧的一些行业特征。
表2.4 增大竞争者威胁的行业特征
(1)经济学理论和经营实践都证明,当一个行业中企业数量众多,规模相当且拥有大致相同的资源和能力时,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2)当一个行业的产品差异化困难,企业生产大致相同的标准化产品时,顾客有多种选择,缺乏品牌忠诚,而且顾客的选择往往以价格为基础,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
转换成本与产品差异有直接联系。如果两种产品有较大的差异,当顾客从现在的产品转而使用其他产品时,需要重新投资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培训、学习,这会造成顾客的转换成本。例如,已经在GSM系统上大量投资的中国电信很难下决心转向CDMA;虽然Linux可能在技术上比Windows更先进,而且几乎可以免费得到,但是用户已经习惯了Windows操作系统,许多应用软件也是在该平台上开发的,大量的重新培训和开发投资可能会阻碍用户从Windows转向Linux。如果缺乏产品差异,顾客的转换成本就会很低,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从而使产品和企业间的竞争加剧。
(3)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中,市场容量不断增大,市场空白点也很多,每个企业都有增长的机会。所以,企业关注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去满足现有或潜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去挖竞争对手的客户。但是,当行业增长缓慢时,蛋糕很难继续做大,力图增长的企业必须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市场份额。这种瓜分既定大小蛋糕的过程往往是十分激烈的,会带来头碰头的剧烈正面竞争。
(4)在某些行业(如化工、钢铁业)中,由于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生产能力每次只能大规模增加,这可能会打破原来的供求平衡,造成供过于求,从而带来激烈的价格竞争。
在有些行业中,现有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竞争异常激烈。例如,国内摩托车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2000万台,还在不断增加,而年需求量大约在1500万台左右。摩托车行业的过度竞争已经持续多年,并将继续下去。
(5)一个行业的成本结构也会对竞争产生影响。如果总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例较高,企业将尽力扩大产量以分摊固定成本。即使当需求萎缩时,企业也不愿减小产量。因为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减小产量而其他企业都保持高产量,这家企业将面对很大的成本劣势。由于这种原因而形成的过剩能力往往不得不以降价、打折的方式消化。对于易腐品、季节品和其他存储成本高的产品,企业常常被迫降价促销以尽快出手。
(6)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战略愿景、使命、目标、所拥有的资源、所采用的战略及所依据的文化和价值观各不相同。企业的多样性越大,竞争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大。行业中常常总有一家或多家“独行侠”,它们往往会采取非传统的战略和竞争行动,从而使行业竞争的可预见性降低,竞争更加活跃。有时,有些企业为了试探竞争对手的反应而采取某些竞争行动;有时,一场波及全行业的惨烈竞争只是由于对某些企业战略意图的误解而引发。
(7)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某一战略的回报大小成正比。某一战略的回报越高,某些企业就越可能采用这一战略;而其他企业采取回应行动的可能会越大,速度会更快。如果某一订单很大,而且机会很少有,那么竞争者将会不惜代价拼命去争夺;相反,如果每单生意都不是很大,而且机会经常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就会比较平和。当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新的地区市场时,企业战略就特别重要,该企业可能会采取激烈的竞争手段。
(8)有时,即使一个行业的盈利性很低甚至亏损,企业仍会继续留在该行业中相互竞争。这很可能是因为退出壁垒和退出成本很高,企业别无选择。由于竞争者数量不能减少,行业中的激烈竞争将会持续下去。常见的退出壁垒如下:
①专用资产(只在特定业务上具有价值的资产,如航空业中的飞机);
②战略相关性(一项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相互依赖,如共享设施等);
④政府与社会限制(政府和公众对就业、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关心而对企业关停并转所进行的限制)。
2.2.2.2 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者是新近进入一个行业或很有可能即将进入一个行业的企业,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新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瓜分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市场集中度,从而加剧行业竞争,降低行业利润。
一般来说,新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的诱因是该行业或该行业中某些企业正在赚取高于正常利润的利润。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只要该行业存在超额利润,进入就会继续下去,直到该行业的利润趋于正常水平。当然,进入总会产生进入成本。如果进入一个行业的成本高于可能获得的利润,进入就不会发生;如果进入成本低于进入收益,进入就会发生,直到进入该行业所带来的利润低于进入成本。
进入威胁取决于进入成本,而进入成本又取决于进入壁垒的高低和行业中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预期反应。进入壁垒是结构性的进入障碍,由行业结构特征所决定。现有企业的预期反应是战略性的,是现有企业针对进入所采取的行动和反应。
1.进入壁垒
常见的进入壁垒如表2.5所示。
表2.5 进入壁垒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某种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典型的规模经济曲线呈U形,如图2.4所示。单位生产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图2.4中X点)叫作经济规模。X点之前所对应的是规模经济,X点之后所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
例如,某个国家的钢铁行业现有4家企业(每家企业只有一家工厂),经济规模(X)为500万吨,行业总需求为2300万吨。目前,行业总需求(2300万吨)高于总供给(4×500万吨=2000万吨),供不应求,现有企业赚取的利润高于正常利润。当然,这会刺激新的企业进入。
对于潜在进入者而言,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以500万吨的经济规模进入,不过,此时行业总供给将会提高到2500万吨(5×500万吨)。如果行业总需求不相应的增加,仍为2300万吨,将出现供过于求,行业中所有企业(包括现有企业和新进入者)的利润都将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二是以低于经济规模的水平(比如200万吨)进入,行业总需求仍高于总供给(2200万吨),现有企业仍可盈利,但是,新进入者的生产成本将大大高于现有企业,极有可能陷入亏损。面对这种选择的不利前景,潜在进入者将会选择不进入。
图2.4 规模经济曲线
当然,潜在进入者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克服规模经济的制约:一是提高行业总需求;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技术,降低经济规模(即将规模经济曲线向左移动);三是使产品具有差异化,从而能够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高成本。但三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第一种方法还很可能存在所谓的“搭便车”问题。
(2)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意味着顾客相信某些企业的产品是独特的。差异化的产品通常体现为特定的品牌。顾客往往忠诚于一定的现有品牌。这种品牌认同和顾客忠诚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代价高昂的过程。同时,与产品差异相伴的转换成本往往也是难以克服的。为了打破对现有企业的品牌认同和顾客忠诚、克服转换成本,新进入者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广告、分销渠道的建立,常常还需给予顾客一定的价格折扣或额外的高质量和服务。即使这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认同和顾客忠诚也非一夕之功。新进入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不得不承受缓慢的收入增长,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利润甚至亏损。
(3)资源要求。
成功地进入某一行业所需的财务和其他资源要求越高,符合条件的进入者就越有限。制造工厂和设备、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库存、营销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巨大的资本需求会带来财务和融资压力。特别是由于新进入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融资成本可能会大大高于现有企业。缺乏新行业中足够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也会形成进入障碍。
(4)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www.daowen.com)
现有企业可能拥有新进入者难以直接复制的成本优势。新进入者可以进行克服相对于现有企业的成本劣势的活动,但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从而降低进入的吸引力。这些成本优势大多与生产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几种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见表2.6。
表2.6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①专利和专有技术。
在许多行业中,必需的技术往往受到专利保护,或被现有企业严格保密,新进入者不能轻易得到,这为现有企业带来重要的成本优势。新进入者无论是开发替代技术还是模仿专利技术,都可能付出高昂代价。一个受到专利技术保护行业的典型例子是医药行业。一种新药从研发到投产,至少需要数亿美元的投入和十多年的时间,但一旦得到批准即能获得15年的专利保护。在专利保护期,企业可以通过高昂的药价收回投资并赚取丰厚利润。新进入者一般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研发投资和漫长的等待,同时往往也缺乏相应的研发能力,只有望而却步。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多年来医药行业没有大的进入者,虽然医药行业的绩效水平位居前列。
②有利的原材料渠道。
优质的原材料特别是优质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先到者一般总是首先占据这些优质资源。而且如果在原材料渠道建立时,资源的全部价值还不为人所知,它们还能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得到这些资源。与现有企业相比,新进入者很少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渠道。当储量丰富、开采方便的陆地油田开采权已经被现有石油公司取得时,新成立的石油公司可能不得不在条件恶劣的大陆架上开采海上石油。显然,后者的代价要高昂得多。
③有利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于企业运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和商业企业。现有企业总是以较低的价格锁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排名世界500强第一位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其早期的选址策略上的。大多数廉价连锁商场在大城市中拼得你死我活时,沃尔玛另辟蹊径,将商场首先开在偏远的中小城镇。这样,既避开了竞争,又得到了低廉的土地、人工成本,从而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当后来者认识到这一点时,几乎所有的中小市场都已被沃尔玛布点完毕。当然,对于都市市场而言,沃尔玛则是后来者。这是沃尔玛进一步增长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④分销渠道获取。
分销渠道的建立涉及与作为独立实体的分销商的复杂的商业与人际关系。有效的分销渠道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这种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双方都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和较高的转换成本。分销商往往不愿意与缺乏了解的生产商合作,销售尚未得到顾客认可的产品。新进入者在建立分销网络时,必须说服分销商给予它们新的货架空间和试销期。新进入者可能不得不花钱购买分销渠道的准入权,给予分销商价格折扣、广告支持和其他激励。这些都会提高新进入者的成本,降低其潜在利润。
⑤学习曲线效应。
实践证明,单位生产成本随经验(可用累积产量来表征)的增加而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学习曲线效应(见图2.5)。现有企业具有多年的生产经营经验,其成本低于新进入者。新进入者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起高效运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诀窍。在此期间,新进入者将承受高成本所带来的不利竞争地位的压力。
图2.5 学习曲线
(5)政府管制。
政府往往对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金融、通信、能源、交通、医药)、公用事业(如广播、水电、公交)及对财政收入有重要意义的行业(如烟酒)实行严格的许可和准入制度。在国际贸易中,形形色色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对进入该国市场的一种限制。有时,准官方机构和行业协会也能在限制进入上发挥作用。如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律师资格制度也是对欲进入这些行业者的一种限制。
2.现有企业的预期反应
进入会对现有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水平造成损害,现有企业势必会对此做出反应。如果预期现有企业会容忍进入,或者只对进入进行消极抵抗,将会鼓励进入。如果预期现有企业很可能会迅速采取报复手段,如降价、加大广告力度、推出新产品、改善服务等,则潜在进入者将会慎重考虑,甚至决定不进入。
一般来说,现有企业总是会对潜在进入者发出报复威胁以阻绝进入。但是,这种威胁并不总是可信的。只有当现有企业进行了足够的进入阻绝投资,这种威胁才极有可能是现实的。比如,当现有企业故意保持了一定的过剩生产能力,而且这些过剩生产能力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也就是说,这些资产除了用作与进入者交战外别无其他用途,那么进入者可以肯定进入将会遭受猛烈的反击。
2.2.2.3 供应商威胁
供应商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品的提供者。狭义的供应商是指原材料、零部件和转售商品的供应企业,广义的供应商还应包括资金、劳动、技术等要素的提供者。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买卖关系(有时可演变成合作关系),双方总是力图通过谈判和讨价还价取得对自己有利的交易条件。如生产企业总是想得到低价格、高质量、快交货、迟付款、零库存的供应品,供应商的想法则正好相反。谁能得到优惠的交易条件取决于各自讨价还价力量的强弱。供应商的力量是指投入要素的供应者通过谈判从客户手中榨取利润的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越强,对生产企业的威胁就越大。供应商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供应商所在行业的市场条件和所提供产品的重要性。如果供应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供应商的力量就很弱,反之,供应商的力量就强。一些重要的高供应商威胁行业特征如表2.7所示。
表2.7 高供应商威胁的行业特征
(1)有时,供应商所在行业被少数企业所支配。这些企业借助其高度垄断地位,通过收取高价、降低质量等方式榨取客户大量利润。如计算机芯片行业一直被英特尔公司垄断,直到近来才有AMD等一两家竞争者出现,而且实力相差甚远。因此,英特尔依靠高价销售、过快推出换代产品等手段从计算机生产商和用户手中赚取了大量利润。但计算机生产商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承受。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从众多供应商中进行选择的余地,供应商威胁企业利润的力量就较弱。
(2)如果供应品是高度差异化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则企业很难找到其他的供应来源,或者转换成本很高,那么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就很大,供应商威胁也就越高。如果从供应商处购买零部件比自己制造便宜而且质量高,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也会增大。
(3)如果现有供应品缺乏有效的替代品,则供应商的威胁更大。比如,生物芯片等技术远未达到商业化程度,所以英特尔的“传统”硅芯片优势地位目前尚难以动摇。不过,网络PC的发展趋势正在对英特尔形成压力。如果英特尔不能正确应对,更多的网络芯片供应商就会乘虚而入,其垄断地位将会受到威胁。当然,这对于PC生产商来说则是一个好消息。
(4)当供应商进行前向一体化的威胁是可信时,供应商是更大的威胁。比如,英特尔如果不满足于仅作为芯片供应商,而进行PC生产,它对现有客户的依赖性将会下降,对现有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会更强。当然,供应商前向一体化进入一个新行业时会面临进入障碍。如果预料供应商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克服这些进入障碍,那么供应商进行前向一体化的威胁就是不可信的。
(5)当企业不是供应商的重要客户时,它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弱。例如,许多顾客家装时总喜欢自行采购主材,但是建材商并不在乎失去一位这样的客户,你难以得到真正的优惠。如果建材商面对的是一家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大型装饰公司,则很难保持这种能力。
2.2.2.4 购买者威胁
生产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同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这里,买卖关系颠倒了,生产商成为其产品购买者的供应商。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购买者威胁较大(见表2.8)。
表2.8 高购买者威胁的行业特征
(1)如果一个企业产品的购买者数量少,每次购买规模大,则购买者的威胁很大。比如,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厂家众多,而整车生产厂的数量要少得多,配件厂往往不得不屈从于整车厂所提出的苛刻条件。大型连锁零售商进行批量采购,国美电器甚至对某些型号的家电产品实行买断销售,它们总是能够得到很大的价格优惠。所以,虽然有时最终用户的议价能力不强,但是,中间商的力量越来越大是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
(2)如果企业所出售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或标准化的,那么购买者有很大的空间选择替代来源,同时,购买者改变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也很低。这样,购买者的威胁就很大。
(3)有时,购买者所购买的产品是用于生产自己的产品。如果它们所采购的该供应品占其生产产品成本的很高比例,那么购买者势必对它进行重点管理,严密控制其价格和质量。在易拉罐饮料的生产成本中,罐体的成本要占到一半以上。因此,饮料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必然会对制罐厂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4)当购买者的利润很低甚至处于亏损状况时,它们对成本控制会非常敏感,要求供应商所出售的供应品价格更低、质量更高、付款条件更优惠,以从供应商手中榨取一部分利润。
(5)当购买者具有后向一体化的动机和能力时,会限制企业的议价能力。例如,汽车整车厂如果觉得配套的发动机生产商所提出的条件是不能接受的,很可能会威胁进行后向一体化,则可能自行投资生产发动机。如果这种威胁是可信的,就会对发动机生产商形成威胁。
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超出对购买者议价力量强弱的分析。对购买者的分析本质上是对市场的分析,包括对市场总体状况和顾客需求状况的分析。市场总体分析涉及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增长率等因素。顾客需求分析则应考虑顾客类型、需求偏好、购买渠道、购买决策模式等。广义的购买者分析更有助于把握市场中威胁和机会具体何在。
2.2.2.5 替代品威胁
替代品是以另外的方式去满足与现有产品大致相同的顾客需求的产品。比如,作为汽车燃料,天然气是汽油的替代品。替代品的威胁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①替代品在价格上是否具有吸引力;②替代品在质量、性能和其他一些重要特性方面的满意程度;③购买者转换成本的高低。
替代品的存在为现有产品的定价设置了一个上限。例如,如果汽油价格上涨超过一定限度,顾客就会觉得购买双动力汽车的一次性投资与加高价油的日常运行费用相比是划算的,就会改用天然气。同时,由于有利可图,会出现更多的加气站,加气会变得更加方便。因此,油价的上涨不可能是没有限制的。
特别严重的是,有时生产现有产品的行业会被生产替代品的行业所替代。比如,计算机通用文字处理系统替代了机械式打字机,印刷业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换,生产机械式打字机的企业受到致命的打击。
一般而言,新的替代品的出现往往是以新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代表着新的技术。如果一种新产品在主要方面明显优于现有产品,现有产品就会被替代。因此,我们应审慎地评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即使有些替代品现在看来无关紧要,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替代品可能对现有企业及其产品带来很大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