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此后,人们对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深入研究,使现代企业理论不断得到完善。科斯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生产也存在“内部交易成本”——组织费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协调,都存在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理论的提出对企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一般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指股份有限公司。人类进入20世纪后,公司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的增加,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都加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在企业中,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常发生,常常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如何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平和生产效率,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通过不断调整公司的组织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方法,使得企业制度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公司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 H. Coase)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此后,人们对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深入研究,使现代企业理论不断得到完善。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有:

(一)间接定价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通过构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科斯、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理查德森等。

市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概念最早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地点,这种概念今天在某些场合仍在使用,如超级市场。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活动的复杂化,市场的概念已经引申为以交换过程为纽带的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经济总和。人们要在市场中完成一笔交易,必须对商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进行了解,并就交易进行讨价还价等内容的谈判,还要对交货、运输、检验、结算等付出许多劳动。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市场的这些交易活动需要人们付出精力和时间,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和开支,所以市场的交易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市场交易活动存在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规模小,市场狭小,定价成本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者在了解有关的价格信息、质量高低、供货方的信誉、交货速等方面信息的费用显著增大。市场中的直接定价就可能产生高昂的定价成本。

间接定价理论假设,人们可以生产没有直接效用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而由于市场是不完备的,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可能是相对较低的。因而在市场中的直接定价可能产生高昂的定价成本。为此,企业可以将这类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活动纳入到企业的内部分工之中,从而通过企业内部的间接定价节约定价成本,实现效率。也就是说,企业用内部管理的方式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而不必再到企业外部——市场去购买生产要素,它用组织费用代替了定价成本,企业替代了市场。

上面我们讨论到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可以减少或替代市场交易,那么,是否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内部配置资源的范围越大,企业经营效率就越高呢?科斯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生产也存在“内部交易成本”——组织费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协调,都存在交易成本。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费用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内部交易成本时,就应当实行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扩大企业规模。反之,则应通过市场交易组织企业生产,缩小企业规模。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同样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解释,指出了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森、克莱因、罗伯茨、哈特、莫尔、金德博格、道、阿根亚、博尔腾、费茨罗、穆勒、瑞奥登、米尔格罗姆、阿克尔洛夫、格罗斯曼等。

资产的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资产在某种用途上的价值大大高于在其他用途上的价值,那么这种资产在这种用途上就是有专用性的。专用性资产有多种形式,如专用场地、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等。资产的专用性会在契约不完全的背景下凸现出来。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缔约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在事前完全得到解决。而在事后的谈判和协调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一方由于不能将其投入挪作它途,对缔约伙伴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这就会导致缔约双方之间地位的变化,没有专用性资产投入的一方将处于垄断地位,导致要挟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这就使得双方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总而产生交易费用。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就并非最有效率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组织就被看成内部一体化的市场组织的替代物。在现实决策中,市场和企业之间的选择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当一家企业使用自己的汽车而不是付款给运输公司运输货物时,企业就替代了市场。也就是说,企业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交易成本)而把市场交易行为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行为,从而实现市场交易内部化的一种制度形式,它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替代。(www.daowen.com)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提出对企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然市场交换存在交易费用,而在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生产组织协调可以减少交易费用,说明市场机制并非是配置资源唯一的、最有效的方式。企业组织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市场机制。它的提出,使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深入到了企业的组织功能、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从而将企业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理论从团队生产的视角对企业进行了分析。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钦、德姆塞茨、埃斯瓦瑞、威斯、斯蒂格利茨、克特威等。

团队生产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具有如下特点:使用几种不同的资源;其产品不是各项相互合作的资源的独立产出之和;生产所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在团队生产中,任何一件产品都是由企业内部若干成员合作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位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

团队生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在相互配合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企业内部成员的协调与交流要比相互独立的生产者之间的协调更有效率。但是,同时团队生产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每件产品都是团队协作的成果,因此团队产出无法表现出个体的工作的努力程度。在缺乏监督和激励的情况下,偷懒和搭便车成为了个体的理性选择。因此,为了确保团队成产的效率,有必要引入监督者和设计奖励机制等手段来激励团队成员有效率的工作。而这样的监督和奖励都是有成本的。尽管如此,团队生产仍然被采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生产所获得的总产出大于各个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只要团队生产的产出大于各个成员单独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再加上监督激励团队成员所消耗的成本,团队生产就会继续进行,而这就是企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原因。

(四)代理理论

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纷纷涌现,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也随之进入学者的视野。代理理论则是由此产生的代表性理论体系。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詹森和麦克林;威尔森;罗斯;斯宾塞和泽克海森;莫里斯等。

公司广泛向社会筹资,导致公司资本社会化,众多的小股东虽是公司的所有者,但不可能或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少数大股东组成的董事会及由他们聘任的总经理和其他高级职员成为公司经营活动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因此,便产生了股东——企业的所有者将公司资产委托给董事会及经理人员代理经营的企业运营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效率、代理成本、代理约束的问题,以及经理人员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经理人员与所有者的目标不一致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有待解决的特殊问题。

由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营者极有可能做出损害公司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监督以确保其行为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监督成本;二是代理人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以及一旦违反保证而必须做出的补偿措施所产生的担保成本。三是剩余损失,即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仍然无法形成最有效率的决策而产生的社会剩余的损失。代理理论指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就必须建立完善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代理成本理论对企业股权和债权结构的选择安排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企业产权结构的关键是使剩余权益与所有权相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