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性领域,关系被看成一种人际互动的形式。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则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关系逐渐从个人推延出去,这种私人联系的不断增加,相互交织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某些关系更侧重情感性,比如血缘关系、朋友关系等。而另一些关系则更加侧重其在促进互惠交换中的工具性,比如社会交换理论就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实是一种交换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关系能为交换的主体带来切实的收益。
关系资本的概念起源于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资本出发对关系资本进行界定,因此在理解关系资本之前有必要了解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Bourdieu(2001)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其首次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认为社会资本是独立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外的第三重资本形态,是存在于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中的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集合,与持久性的关系网络占有密切相关。Coleman(2000)则提出社会资本的六种表现形式,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渠道、社会规范与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Nahapiet和Ghoshal(1998)特别强调了社会资本中的关系维度,从该维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相互信任与信赖。而Granovetter(1985)更为直接地引入关系嵌入的观点并首次提出关系强度的假设,指出弱关系比强关系在创造流动机、丰富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越性。从Bourdieu(2001)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的观点可知,关系是社会资本理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关系资本属于社会资本理论范畴,但是关系资本和社会资本却不能等同。Capello和Faggian(2005)指出关系资本区别于社会资本,后者是一种通过发展归属感和信任感而存在于社会网络之中的规制;前者则是存在于关系成员之间基于信任或者同源文化而进行互动合作并交换技能的意愿和能力。关系资本仅仅衡量社会资本其中一个方面,社会资本还涵盖了关系网络的结构和关系成员的共享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关系资本这一概念首次被美国经济学家Morgan在其著作《关系经济中的策略和企业价值》中提出,他认为关系具有价值性,因此关系是一种资源和资产(Morgan,1998)。关系资本既存在于个人之间,也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或者组织群体之间。本书研究聚焦战略联盟关系资本,将从企业之间的层面对于关系资本进行探讨。(www.daowen.com)
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精确的定义。Cullen等(2000)从社会心理层面出发认为关系资本是指合作企业之间交往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觉和积极作用的交互模式。Kale等(2000)则将关系资本定义为联盟伙伴之间、各层级紧密互动下,彼此相互信任、尊重及友谊产生的程度。De Clercq和Sapienza(2006)认为关系资本是指关系成员之间包括信任、社会互动以及共同规范或者目标在内的交换关系的程度,也就是Yli-Renko等(2001)所指的关系质量。而我国很多学者则将个体层面的互动关系也纳入到企业关系资本的概念中,认为个体层面上的相互信任、尊重、友好、承诺以及专用性投资也是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本的一部分(宝贡敏,王庆喜,2004)。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学者对于关系资本有不同视角的解读,在概念的主体、内涵和外延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核心思想却相似,即认为关系资本反映了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与互动的积极合作关系,具有工具性和生产性。本书认为企业个人层面的关系资本(比如企业高管之间的交情)虽然能够影响企业关系资本,但是它们仍然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有必要做出区分。因此本书倾向于Kale等(2000)对关系资本做出的定义,仅从企业组织层面看待企业关系资本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