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拒绝请你自己去看的可检验性认证

拒绝请你自己去看的可检验性认证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检验性认证在都市传说领域中已写下丰富多彩的光辉历史。这也正是可检验性认证所引发的反效果:“请你自己去看”这一步可能是真的,但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是假的。可检验性认证在许多场合都大有用武之地。可检验性认证的另一个例子来自积极执教联盟的创始人吉姆·汤普森。汤普森成功地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可检验性认证,教练们从而可以亲身体会其中的妙处。

拒绝请你自己去看的可检验性认证

可检验性认证在都市传说领域中已写下丰富多彩的光辉历史。20世纪90年代,美国饮料公司斯纳普(Snapple)曾一度深陷于该公司支持三K党的谣言的泥沼之中。造谣者自认手中握有多件“证据”:“去看看随便哪一种斯纳普饮料的瓶子,正面都印着一艘奴隶船!”他们还鼓励半信半疑的人去找一个古怪的标志,圆圈里头有一个“K”字——据称这就是三K党掌控该公司的证据。

不出所料,斯纳普的标签上果真印着一艘船,也有个圆圈中间带K字的标志。只不过这些都跟三K党毫无关系:那艘船的图案来自一幅记录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版画,圆圈中间有K则代表符合“犹太洁食”(Kosher)教规。而有些不知情的人见到这些标志便会自然而然地将之跟谣言联想到一起。

各位请注意,斯纳普谣言可谓是温迪汉堡牛肉在哪里”广告的移花接木版。温迪汉堡说:“请自己去看,我们家汉堡牛肉更多。”而斯纳普谣言散布者则说:“请自己去看,圆圈里的K字就在那里,所以斯纳普是支持三K党的。”这种“请你自己去看”的表述会让一些人不理智地认可了造谣者的结论。这也正是可检验性认证所引发的反效果:“请你自己去看”这一步可能是真的,但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是假的。

可检验性认证在许多场合都大有用武之地。举个例子,请回顾一下我们谈过的这个问题:“你目前有没有比4年前更好呢?”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与吉米·卡特进行总统大选辩论时就提出了这个著名的问句。里根本可以把重点放在经济数据上(像是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持续拉高的利率等),但他反而把问题丢给了大众。

可检验性认证的另一个例子来自积极执教联盟(Positive Coaching Alliance)的创始人吉姆·汤普森(Jim Thompson)。该组织的宗旨是,强调青少年运动不应以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为目的,而应以吸取生活教训为目的。

积极执教联盟常为青少年体育教练举办正面教育研讨会。在这些会上,培训员会用“情绪油箱”的比喻来引发教练们思考赞扬性、支持性和批评性反馈的适当比例。“‘情绪油箱’就好比汽车的油箱。油箱空了,车子自然开不远。同样,‘情绪油箱’空了,球员也就没办法在球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15]

介绍完情绪油箱的类比之后,培训员便会开始几项练习。首先,培训员要求教练们假想自己身旁的人刚刚失误了关键一球,教练必须对这个人说一些话来排空他的情绪油箱。要知道,责备、奚落对于许多运动赛事的互动交流来说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因此大家对这项练习反应相当热烈。汤普森说:“教练们慢慢进入状态,往往创意迭出,全场充满欢笑。”

接着,教练们得要假想另一个人犯了同样的错,但这次他们必须做的是灌满对方的情绪油箱,而不是排空。结果这次众人的反应相当平淡。汤普森说:“现场往往很安静,最后终于听见有人小声说了句,‘还不错,再来!’”

教练们看到了自己的行为,也学到了教训:放油容易加油难,泄气容易打气难。批评人总是比鼓励人容易得多,想出10句骂人的话远比想出1句安慰的话简单。汤普森成功地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可检验性认证,教练们从而可以亲身体会其中的妙处。

创意诊断

背景

我们的直觉有缺陷,但有谁愿意相信呢?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我们的直觉往往有缺陷,这是由一些明显的偏见引起的。然而,大部分人还是很信任自己的直觉,你也很难说服他们。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都面临着这场难打的硬仗。假设你是一位心理学导论教科书编辑,面前摆着解释“可获得性偏差”的两种不同方法。

* * *

信息

请做好准备,预测几个问题。以下哪种状况害死的人数比较多?

(一)他杀还是自杀?

(二)水灾还是肺结核?(www.daowen.com)

(三)龙卷风还是哮喘?

请花几秒钟思考一下答案。

你可能会觉得,答案依次:他杀、水灾和龙卷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但在美国,自杀人数比他杀多50%,肺结核致死人数是水灾的9倍,哮喘致死人数则是龙卷风的80倍。[16]

那么,为什么人的预测能力这么糟?就是因为“可获得性偏差”在作祟。“可获得性偏差”是一种自然的倾向,使我们在预估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受到它在我们记忆中现成可获得性的影响。我们会直觉地认为,容易记起的事就比较可能发生。但是我们记得的事往往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状况。

有些事我们记得比较清楚,可能是因为它们唤起我们比较多的情感,而不是因为它们常发生;也可能是因为媒体报道得比较多(或许是它们有比较生动的画面),而不是因为它们比较普遍。“可获得性偏差”常会误导我们的直觉,让我们把不寻常的事当作寻常,把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

信息一评析

这段信息采用了一项简单但有效的可检验性认证:你认为哪种情况致死人数比较多?要是走运的话,读者至少会答错其中一题,于是就亲身验证了“可获得性偏差”的真实存在。

* * *

信息二

以下另一篇文章则是较典型的教科书式“可获得性偏差”释义方法。

“可获得性偏差”是一种自然的倾向,是我们在预估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受到它在我们记忆中现成可获得性的影响。我们会直觉地认为,容易记起的事就比较可能发生。但是我们记得的事往往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状况。举例而言,俄勒冈大学所做的决策研究显示,受试者以为死于他杀的人比死于自杀的人多20%,但事实是,死于自杀的人是死于他杀人数的50%;受试者以为死于水灾的人比死于肺结核的人多,但事实是,死于肺结核的人是死于水灾的人的9倍;受试者以为死于龙卷风的人数和死于哮喘的人数差不多,但事实是,死于哮喘的人数是死于龙卷风人数的80倍。

有些事人们记得比较清楚,是因为它们唤起比较多的情感,而不是因为它们比较常发生;是因为媒体报道得比较多(或许是它们能提供比较生动的画面),而不是因为它们比较普遍。“可获得性偏差”常会误导我们的直觉,让我们把不寻常的事当作寻常,把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

信息二评析

这则信息给人的参与感较少。你可以想象某个学生读到这个版本,看见文中直接给出哮喘致死人数比龙卷风多80倍这样的惊人结论,学生大概会想:“哇,参加实验的人也太笨了吧。”亲身体验的效果要强得多。

* * *

小结

运用可检验性认证,可以让人亲自去验证某个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