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内在可信性?

如何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内在可信性?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用生动细节是建立内在可信性的方法之一,能将可信来源与观点本身合二为一。建立内在可信性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这种呈现方式可谓匠心独运。再次,他们使用数据来增强可信:每颗核弹头足以摧毁一座城市,而全球共有5000颗核弹头。请注意,这里有一点不太符合直觉:统计数据无法产生黏性,也很难植入人心。统计数据本身多半没有意义,统计数据应该用来阐明某种关联。

如何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内在可信性?

善用生动细节是建立内在可信性的方法之一,能将可信来源与观点本身合二为一。建立内在可信性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统计数据。从上学时起,老师就教我们要用统计证据来支撑我们的论点。但是统计数据往往让人眼花缭乱,我们要如何运用数据而又不至于让观众睡着呢?

20世纪80年代,杰夫·艾因斯科(Geoff Ainscow)与“远离战争运动的其他几位领导人决心找出办法解决下面这对矛盾:当我们看见小孩子拿着剪刀乱跑,就会很紧张,会高声喝止;但当我们在报纸上读到能摧毁千百万小孩子的武器时,却至多只是皱皱眉,仅有片刻的不快。

“远离战争”是由一群非常担忧美苏两国军备竞赛的美国公民发起的。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核武器加起来足以摧毁地球好几次。“远离战争”的成员们在自家社区里挨家挨户敲门,希望引发反对核武器竞赛的声浪。他们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大家相信军备竞赛确实已经失控。怎样才能向别人解释清楚全球现有核武器的骇人破坏力呢?这个问题太过抽象,看不见、更摸不着。为此讲个故事或者提供细节,似乎也不大妥当。要讲清军备竞赛问题,就需要讲清其规模大小;而要讲清规模,就得靠数字。

“远离战争”运动组织就时不时举办“家庭聚会”,主办家庭会邀请朋友和邻居来玩,同时会有一位“远离战争”的代表来跟大家谈话。艾因斯科详细介绍了他们常用的一种简单演示。艾因斯科参加聚会时一定会带个金属桶。在聊到某个合适的时机时,他就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枚BB枪塑料子弹,扔进空桶里。小子弹会在桶里声音很响地弹跳好一阵儿才安静下来。艾因斯科会跟大家解释说:“把它想象成那颗广岛原子弹。”接下来,他会花几分钟时间描述广岛原子弹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满城建筑瞬间夷为平地,数万居民转眼命丧黄泉,而更多的人遭受烧伤以及其他身体病痛长达数年。

接着,艾因斯科往桶里扔下10枚BB枪子弹。撞击声更响,也更混乱。“这是导弹在美国或苏联核潜艇上的火力。”他会这样解释。

最后,艾因斯科请在场的人全部闭上眼睛,并且说:“接下来是全世界目前所有核武器的总和。”紧接着,他把5000颗塑料子弹倒进桶里(每一颗子弹各代表世上的一个核弹头)。响声非常惊人,甚至可以说是吓人。艾因斯科说:“这些BB枪子弹的声音在持续不断,然后总是陷入死一般的沉寂。”(www.daowen.com)

统计数据的这种呈现方式可谓匠心独运。现在我们来稍做分析。首先,“远离战争”组织有一个核心信念:“公共需要觉醒,需要对军事竞赛有所反应。”其次,他们确定了信息中的意外成分:人人都知道全球核武器总量自“二战”后不断增加,但没有人能体会这种增长的规模。再次,他们使用数据来增强可信:每颗核弹头足以摧毁一座城市,而全球共有5000颗核弹头。但问题是5000这个数字对人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窍门就在于如何把大数字变得有意义。

最后一项要诀就在于演示过程:金属桶和BB枪子弹为抽象概念加上了感官维度。此外,这场演示也经过了精心设计:BB枪子弹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子弹打在金属桶上的撞击声既符合情理,又能起到骇人的效果。

请注意,这里有一点不太符合直觉:统计数据无法产生黏性,也很难植入人心。没有哪位观众在看过演示一周后还能记得全球共有5000颗核弹头。

真正产生黏性的观点是由巨大危险所引发的突然而本能的醒悟,认识到从“二战”时期核武器总量有限,到今日全球核武器规模大幅扩张的严峻形势。至于说核弹头的总数到底是4135颗还是9437颗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要用“这个问题已经失控”的观念去打动对方,震撼对方。

要想有效运用统计数字,请务必把握这个关键道理。统计数据本身多半没有意义,统计数据应该用来阐明某种关联。重要的是要让人记住这种关联,而不是数字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