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4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遇刺身亡。第二天,艾奥瓦州一位小学老师简·埃利奥特觉得,她必须给自己班上的三年级学生解释这位伟人之死。艾奥瓦州小镇赖斯维尔居民全是白人,学生们虽然听过金的名字,但理解不了谁会想杀死他,又为什么要杀死他。
埃利奥特说:“我知道是时候该用一个具体的方式来面对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在课堂上谈过种族歧视的问题。但是马丁·路德·金遇刺,而且他还是我们两个月前刚教过的‘本月英雄’人物,这事儿却没法跟赖斯维尔镇上的三年级小朋友解释清楚。”
第二天,埃利奥特带着一项计划来到学校,目的是使学生们感受偏见。刚上课,她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褐眼睛的孩子,另一组是蓝眼睛的孩子。然后她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通告,褐眼睛的孩子要比蓝眼睛的孩子优越:“他们是这间教室里比较好的人。”两组学生被分开,蓝眼睛的孩子被迫坐在教室后面。褐眼睛的孩子们得知自己更加聪明,连下课休息的时间也更长。蓝眼睛的孩子们必须戴上一种特制的围巾,好让别人老远就知道他们是蓝眼睛学生。两组学生在课间时也不许混在一起玩耍。
埃利奥特很震惊地发现,班上学生很快就完全变了一副模样。“我眼看着孩子们变成了可恶、邪恶和歧视别人的三年级学生……太可怕了,”埃利奥特描述道,“友情在刹那间化作乌有,因为褐眼睛的孩子开始嘲讽蓝眼睛的老朋友。有个褐眼睛的学生甚至质疑我:老师,你是蓝眼睛为什么还能当老师?”
第二天刚上课,埃利奥特走进教室向大家宣布她搞错了,其实蓝眼睛的孩子才比较优越。这种命运的逆转立刻被接受了,蓝眼睛的孩子们欢呼起来,他们小跑着把围巾绕在比自己低等的褐眼睛同学身上。
当自己身处较差族群的那一天,学生们形容自己感觉很难过、很坏、很愚蠢,也很低劣。一个男孩用颤抖的声音说:“当我们排在后面的时候,好像什么坏事都发生在我们身上。”而在位居优势族群的时候,学生们感到自己很快乐、很好,也很聪明。(www.daowen.com)
甚至连孩子们的学业表现也都变了。阅读练习里面有一项任务是要求学生尽快完成一叠拼读练习卡片。第一天,当蓝眼睛孩子获悉自己比较差时,他们总共花了5.5分钟;第二天,当他们得知自己是优势群体时,只花了2.5分钟。埃利奥特问他们:“昨天你们怎么做不到这么快呢?”一个蓝眼睛女孩回答:“我们昨天戴了围巾……”另一个学生也附和道:“我们没办法忽视那条围巾。”
埃利奥特的模拟实验将种族偏见变得具体可感知——具体到残酷,这种教学法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模拟实验后10年乃至20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埃利奥特班上的学生比起其他没有受过类似训练的同辈,其产生种族歧视的倾向大幅降低。[5]
学生们至今仍对这堂模拟教学课记忆犹新。埃利奥特班级学生的15周年同学会登上了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前线》(Frontline)节目,从中可以看到这件事对他们的触动之深。雷·汉森(Ray Hansen)回忆起那两天模拟课上对事情理解的转变:“那是我最深刻的学习经历。”休·金德·罗兰(Sue Ginder Rolland)也说:“种族偏见这种事必须在年纪很小时就弄明白,否则一辈子都很难改变。有时候我也会发现自己有了(歧视倾向),我就会让自己停下来,回忆起三年级的时候,想想自己受到歧视的滋味。”[6]
简·埃利奥特给“歧视”观点装上了许多小钩子。其实她要是用其他班级的方法来教歧视的话会轻松很多,只需把“歧视”当成重要但抽象的知识点,就像堪萨斯州的首府或者“真理”的定义那样;她本来也可以把歧视当成一条可以学而知之的内容,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但是,埃利奥特却把歧视转变成一种经历。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的各种“小钩子”:小朋友们突然开始蔑视你的样子,脖子上系着围巾的感觉,自我感觉低人一等的绝望,面对镜子看到自己眼睛时的震动……这些经历给学生的记忆装上了太多的小钩子,以至于他们经历数十年仍然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