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非公企业转入了精耕细作的竞争时期,自主开发大潮暗中汹涌,人才这条看不见战线上的争夺战,势必更加激烈。在这个关口,民营企业家更应当深切体察国情、市情,切实改善人才就业和创业发展的潜环境。只有这样,非公企业这块海绵才能从各种人才身上吸足水分。潜环境常常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它所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实现、追求的动力及企业的组织文化激励。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两个平等对待”的要求,把新经济组织中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政策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从每年毕业的各类大学专业人才中,为非公企业牵线搭桥解决一批急需的人才,工资上企业承担一部分,政府按照“三支一扶”或进村进社区大学生待遇再补贴一部分,且在公务员招考中,和事业单位就业毕业生同等或优先考虑,既缓解政府的就业压力,又增强企业人才建设的造血功能。扩大社会就业覆盖面和发挥政府就业导向作用。其次,要优化人才配置,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要努力完善人才市场功能,组织、人事部门要广泛开展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的普查工作,准确掌握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的现状,以行业性、专业性、紧缺型人才为重点,给予非公经济组织更多的政策倾斜,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引进高层次和专业性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培养和优化企业的人才团队,进而以人才的集聚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后,民营企业家要着眼提升“义利兼顾”的核心观念,从扶贫济困、帮残助教入手,积极奉献爱心、捐资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扶持贫困优秀大学生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通过政府的导向和民营企业家的感召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到非公企业就业,想到非公企业谋事创业,这是一条实现人才培养成长的“双赢”途径。
此文系2012年1月甘肃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