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迈向21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

迈向21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九五”期间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十五”要重点解决吃好的问题。大理州的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科研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迈向21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

在“九五”期间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十五”要重点解决吃好的问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稳粮调结构的思路,在确保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结构,通过改良品种、改善品质,发展优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要生产绿色食品;养殖要搞特色产品。增加优质粮及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林牧、水产业;搞好热区农业综合开发和冬季农业开发;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引进开发,发展精深加工,用工业手段开发农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发展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外向度。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发展和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及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关系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

目前大理州的农业,仍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在粮食价格下跌,种粮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4倍多;一个月薪1000多元的职工,可购买3000斤苞谷,相当于一户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不调整农业结构,就不能前进,不能发展,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优化农业结构的外部条件

一要依靠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水利建设:“十五”期间,云南省提出,抓好山区集雨工程,加大“五小”投入;笔者认为,要逐步推广节水农业,搞好喷灌、滴灌示范;改造输水渠道、重视库塘防渗技术,减少渗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依靠国家支持,兴建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提高水利化的程度;还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特别是洱海水资源的保护。

农田基本建设:要按大理州农业第二次创业的思路,在坝区实现园田化;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后,要固定耕地,大搞坡改梯,实现水浇地;重新整治山河,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还要加强乡村公路、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

二是依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云南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争取实施一批项目。已经出台的有:农业部“十五”西部农业发展十大措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生态工程;科技部将加强西部科技能力建设。

“九五”期间已实施国家和省的一批项目: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计划(4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6县市);粮食自给工程(3县市);扶贫攻坚和片区开发;还有防护林工程、小流域治理、大灌区配套、农业生态示范县、畜牧业基地县、林果基地、优质烟基地及烟水工程等。各种渠道,总计投入资金达四五亿元,极大地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实力。

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理州的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科研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在培育、引进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九五”期间,选育出稻、豆、麦良种4个,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杂交苞谷面积104.7万亩,占99.5%:1998年两系杂交稻“70优04”,创亩产1030.35公斤的全国纪录;水稻旱育稀植面积87.5万亩,占81.6%,苞谷容器育苗移栽90万亩,占85.4%,斑潜蝇防治面积累计达400万亩次以上;推广青贮氨化饲料21.5万吨;1999年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39.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回顾以往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重大成果不多;重视高产,忽视优质,或降低质量标准,在数量型上下功夫。

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迈不开步伐,科研、推广机构缺乏活力。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技术储备不足,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生产绿色食品的技术、调整作物结构中暴露出的病虫灾害问题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指出这些问题是使农业科技工作要有紧迫感,要发扬以往在良种选育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特别能战斗的顽强精神,更快地适应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

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体制上省里提出把应用机构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实行企业联合开发或建立大企业开发中心,加快产学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国家将建立风险投资;创造政策环境;通过东西部科技要素对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东西科技人员交流;提高西部地区靠科技自我发展的能力。(www.daowen.com)

加强西部科技能力的建设,科技部对西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信息网络、研究开发基地,特别是生态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在研究开发立项和经费安排上,将西部的科技项目作为支持的重点。

要改进政府对农业的服务和扶持方式,引导帮助农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实行招标制;加强技术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服务,鼓励协会咨询服务。

2.根据国家支持西部的重点,结合大理州的实际,提出“十五”期间重点实施的4个方面的内容,供参考。

(1) 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合大理州生产条件的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一批农业综合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

水稻:优质高产的超级稻、软米、香米类型的品种。优质高产的杂交玉米品种和特用类型甜脆苞谷、多穗苞谷,油用苞谷,本地糯苞谷等,可按饲料用、菜用、油用、粮用等分类发展。

小麦应优先考虑优质、高产的普通小麦、硬粒小麦;适度发展啤大麦、大麦,解决酿造工业原料和北部县的大小春节令矛盾。

蚕豆、豌豆、杂豆等豆类作物,要作为特色作物看待,在发展冬季农业、生产绿色食品、解决后加工、保鲜、储运,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开发一批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绿色食品。

(2)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乡,可在高寒坝区、干旱坝区、干热河谷地区、半山区选择一批试点,走水改旱的道路,实行粮、经、菜间作套种,实现一年多熟高产多收。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启动后,出现了山区经济发展、大农业综合开发与天然林保护相矛盾的新的生态问题。科技部组织有关省区,开展了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示范研究,将现有的成熟技术通过组装和集成,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示范,通过科技引导,使当地在生态旅游、绿色食品、重要工业资源植物等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障当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另外祥云县1996年开始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初见成效,为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可以扩大示范。又如大理市挖色小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是针对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和土地受到破坏,对洱海水域的面源污染日趋加重,为保护洱海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有必要通过乡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形式,来减轻洱海的面源污染。

以上三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都对我州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应在“十五”期间建设几个示范乡。

(3)巩固和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如:优质烟叶基地、甘蔗亩产吨糖基地、番茄大蒜等冬春蔬菜基地、核桃梅子木瓜柑橘等干水果基地、苦良姜、当归、云木香等中药材基地、山嵛菜基地、魔芋基地、剑麻基地等,通过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同步增加各类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在牛、羊基地县,示范推广桔杆养畜;建立一批退耕还草,种草养畜的示范大户或村办牧场;发挥冻精站的骨干作用,逐步建成滇西胚胎移植中心;建立黑山羊、小尾寒羊等一批种畜场(站),做好畜禽繁种、供种工作。

建立、健全畜牧业方面的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如巍山县已形成猪、牛、羊贩运队伍,年运销30万头(只)以上。

(原载《白族研究》2000年12月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