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农科所通过20世纪60年代对小麦高产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举办万亩小麦丰产样板田的实践,于1970年由李文章撰写了“大理州小麦高产栽培经验总结”一文,后概括为“一抓、二化、三改革、四及时”。1971年在乐和3队、4队、5队办了小麦样板田402亩,亩产310.8公斤,比1970年亩产167.8公斤,增84.6%。1972年扩大为全大队办样板1068亩,亩产327.7公斤,比上年增40.5%。带动凤仪公社办小麦样板田7800亩,亩产278公斤。样板田认真贯彻:一抓播种节令,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二化:良种化,选用农科所1969年培育出的新品种63、24-26、32、0910等,亩产340公斤左右,比778增10%左右;种植规格化:2米开墒,6行条播;三改革:精耕细作,土细、墒平;合理密植,播量8~12公斤,基本苗13万株左右;改化肥一次作种肥为二次追拔节肥;四及时:灌水及时,在出苗、分叶、拔节、孕穗、灌浆期灌5~6次水;追肥及时,6.5叶龄时,施1/2~1/3氮肥作拔节肥;中耕除草及时,用人工或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及时,用敌锈钠、乐果等防治锈病、蚜虫。
陈永贵在视察大理县凤仪公社小麦样板田时激动地说:“大理的小麦太好了,我一生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小麦。”(图一右一为七林旺丹,左二为时任大理州革委会主任的张应文)
1972年在剑川龙门基点,办小麦样板田236亩,亩产201公斤,比上年亩产112公斤增79%;在巍山小后厂基点,办小麦良种0910样板485.5亩,亩产176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70年,亩产146公斤增20.5%。
1973年在凤仪13个基点队种植小麦2030亩,亩产343.1公斤;带动凤仪公社举办12525亩小麦样板田,全面推广24-26、32、63等小麦良种和一抓、二化、三改革、四及时的措施,亩产260.5公斤。
1974年在凤仪16个基点,种植小麦2289.7亩,亩产353.6公斤。带动凤仪公社15421亩小麦亩产225.5公斤。当年,云南省农业厅在大理召开了全省小麦现场会议。先后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11个省的代表,省内一些专州和大理州各县干部1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1975~1977年在凤仪9个基点队推广凤麦13号,面积1350~1455亩,亩产392~416公斤,其中长发队1977年220亩小麦,亩产504.15公斤。
1971~1974年,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在州内被誉为“凤仪经验”加以广泛推广应用。从1970年起又推出24-26、63、32、29-31等小麦新品种,取代了778等感病品种,使小麦生产上了一个台阶。单产突破90公斤,总产突破7000万公斤。(www.daowen.com)
1977年秋,中共大理州委在洱海湖滨的大理、下关、洱源举办10万亩小麦中心样板;带动各级党委层层办样板。扎实推广凤麦13号,全州推广55万亩;同时推广小麦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夺得1978年小麦大丰收。大理县8万多亩小麦亩产251公斤;其中凤仪公社1.48万亩,亩产280公斤;下关市1万多亩小麦,亩产208.5公斤。全州99.2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119.5公斤,比上年亩增18.5公斤,增长18.3%;总产达1187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500万公斤,增长40%。
1979年全州小麦面积101万亩,平均单产122公斤;1980年单产上升到135公斤,总产13208.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1~1982年小麦锈病大流行,单产分别下降20~30公斤,推出了0483、0230和78、79系等高抗或水平抗锈品种,取代凤麦13、墨卡等严重感病品种。到1983年小麦单产回升到133公斤;1984年到达150公斤,比1980年亩增15公斤。
我参加了1965年和1977~1978年两次大理地委举办的小麦样板田。1965年中共大理地委副书记吉其祥亲自指挥,在大理县凤仪公社办了万亩小麦中心样板田。为了配合地委样板田的需要,把州级农水系统下放到凤仪公社为样板田服务,大理州农科所从此也由下关搬迁到凤仪。抽调了农科所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近20人参加办样板。通过推广778、阿波、阿夫等小麦良种和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夺得亩产210公斤的大丰收。比上年亩产114.5公斤增产95.5公斤。
1977年办样板时,我被分到凤仪公社的江西片,负责组织领导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州里还购买了部分化肥,无偿补助给生产队使用。我通知丰乐大队的菜支书,要他们来江西大队把化肥运回去,他们派了一张马车来拉化肥,过后还叫人来跟我要马车运费,弄得我啼笑皆非,此事在当时传为笑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