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嵛菜是十字花科的香辛调料作物,日本人在吃生鱼片时撒上山嵛菜可消除腥味、杀菌、防止腹泻。根、茎、叶用盐腌制后,是很好的调味品。
1986年日本的山嵛菜产量为1450吨,1992年上升至3704吨,栽培面积821公顷(300公斤/亩)。进入日本流通的山嵛菜和西洋山萮菜产量约为7000吨,而市场远景需求量约14000吨以上,目前仅有台湾及新西兰有少量对日出口,台湾省仅在阿里山区2400~2700米海拔的台湾桧林下可以栽种。日本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使山嵛菜产量增长趋于停滞,市场缺口较大。为此,日商和台湾的山嵛菜界人士纷纷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另寻出路。都认为云南最有可能发展山嵛菜生产,希望能在云南建立生产基地。中国人也开始对寿司和生鱼片感兴趣,又出现吃火锅、沙拉及糕点等也使用辣根(西洋山嵛菜)的倾向,使日本制辣根对中国的出口剧增,据日本SB食品公司统计,在1989~1995年六年间,出口量增加了120倍。其中大部分是对中国出口。该公司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于1996年在大连设立了工厂开始在当地生产。中国是山嵛菜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理应由中国人自己去占领,我省滇西北高寒山区具有发展山嵛菜的生态条件,花甸坝的立地条件与山嵛菜原产地日本静冈县大致相似。作为昆明植物所“山嵛菜引种栽培研究”的首选中试基地。
1992年10月,昆明植物所张启泰等同志,引进日本静冈县的山嵛菜品种“达摩”,在昆明植物园成功地培育出第一批实生苗。1993年3月将昆明培育的山嵛菜苗1400株运至花甸药场,进行合作栽培实验。在药场四队移栽0.2亩,1994年发展到1亩;1995年6月从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所购入“岛根三号”实生苗2万株,栽培面积6亩;1996年用药场播种的1.9万株和昆明播种的1900株实生苗,栽培农户达48户,面积12亩;1996年药场自己播种培育的实生苗(15~18cm高),到1997年雨季可移栽20亩面积。
花甸药场从1993年3月移栽实生苗至1996年底,已连续三年采收种子并播出了第二代实生苗,已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个体发育全过程,引种栽培获得成功。他们选择“林间地栽山嵛菜”的方式,通过几次对试验地的抽样调查,“达摩”平均根茎产量0.25公斤/株;“岛根三号”为0.145公斤/株,亩产为300~350公斤;按40元/公斤收购价计算,亩产值1.2万~1.4万元,每亩每年产值6000~7000元,属于高收益的经济作物。植物所与花甸药场签订了中间实验合作协议;与日本两家山嵛菜株式会社和上海的代理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1995年8月日方经销商和加工山嵛菜的食品公司多次到花甸坝调查,并取样回日本化验有效成分,“芥辣素”含量为0.34%~0.98%之间,辛辣味成分与静冈产的根茎相比约高30%,达到日方的质量要求。评价认为:“大理花甸坝栽培山嵛菜的环境是适合的”“外观上与日本产的山嵛菜相比没有差别”“中国(大理)产的山嵛菜不比日本国的逊色”。
1996年8月,大日本贸易株式会社的大森社长等三人到花甸坝考察后,要求扩大种植,三年后供货达50吨。并与昆明植物所签订了1996年的供货合同,场部收到2万元预付款。(www.daowen.com)
1997年5月,中科院昆明分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山嵛菜的引种栽培研究”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鉴定验收。认为通过近5年的实施,引种、栽培技术已被群众掌握,并建立了产品销售渠道,效益明显,不失为我省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门路。
我受课题组的聘请,作为该项目的顾问,曾多次上山进场,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方面作过一些指导;我最爱吃杨场长的爱人用山嵛菜茎叶做的俺菜,鼓励她开发这个特产;同时我主编的《苍山植物科学考察》一书中,有关苍山气候、土壤,苍山植被和森林资源等论著,也为该课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5年我撰写“大理州科技志”时,曾到过列入省科委科技扶贫开发的十四个示范乡镇之一的洱源县炼铁乡调查时,见到过在罗坪山林间地上栽培的320多亩山嵛菜,全部用遮阳网覆盖栽培,通过现场观察,栽培技术比较规范,山嵛菜长势良好,属于一项在我州高寒贫瘠山区推广后,取得成功的一个脱贫致富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