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控制害虫、防治病害,宾川蚕豆成功复苏

控制害虫、防治病害,宾川蚕豆成功复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3年进一步抓好防治工作,把蚜虫高峰期推迟到2月下旬,小叶病率为22.8%。通过三年防治已基本控制危害,蚕豆单产达239.7斤,完全恢复到历史水平。在宾川坝区,任何年份如不采用化学保护,蚕豆蚜虫必然大发生,并导致小叶病的暴发而减产灭产。蚜虫防治已成为宾川蚕豆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常规关键措施。真正起到了灭蚜防病的示范作用。

1960~1961年蚕豆生产季节,宾川坝区冬季平均气温12.1℃,相对湿度年均53%,利于蚜虫大发生,12月百株蚜量高达3029.3头,比头年同期大16.6倍,1月和2月仍高出头年的15.4倍和6.8倍,导致小叶病突然暴发,大面积蚕豆严重减产、灭产,单产从200多斤降到57.7斤,总产减1千多万斤。1962年全面开展治蚜防病行动,用有机磷取代有机氯农药,压低苗期蚜虫基表,狠抓1~2月蚜虫为害高峰期的防治工作,提出不让蚜虫过年,使蚜虫高峰期比1961年推迟20天,全年蚜虫量平均减少56.8%,小叶病率45.8%,发病推后,对产量影响较小,蚕豆单产恢复到151.1斤。1963年进一步抓好防治工作,把蚜虫高峰期推迟到2月下旬,小叶病率为22.8%。通过三年防治已基本控制危害,蚕豆单产达239.7斤,完全恢复到历史水平。

在宾川坝区,任何年份如不采用化学保护,蚕豆蚜虫必然大发生,并导致小叶病的暴发而减产灭产。蚜虫防治已成为宾川蚕豆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常规关键措施。(www.daowen.com)

宾川县1977年开始发生小麦黄矮病,1979~1980年大流行,1979年开展灭蚜防病中间试验,用0.3%3911有机农药拌闷小麦种,在三个大队4个生产队示范210亩,灭蚜防病效果好。1980年扩大到全县防治,州经作所在牛井镇示范五千亩,3911拌闷种,平均有蚜株率降低85.3%,黄矮病平均发病株率也减少85.4%。真正起到了灭蚜防病的示范作用。1981年开展大面积的防治后,很快控制了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危害,发病株率下降为6.8%,1982~1983年发病株率为4.2%,基本解决了黄矮病的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