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2年,大理州科委安排了小春作物蚜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课题。由州农科所、经作所主持,组成九县农技站参加的蚜虫科研协作组,对小春作物蚜虫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了大面积蚜情调查,室内人工饲养;明确了全州蚕豆、小麦、油菜蚜虫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开展了蚜虫测报和防治对策的研究。为大面积的蚜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获1980年大理州科研一等奖。
蚕豆蚜虫:有豆蚜、豌蚜、桃蚜、蚕豆修尾蚜,Aphis属的蚜虫五种。以豆蚜(黑蚜)为优势种,集中成塘危害,被害植株茎尖、叶片变黑枯死,还可传播小叶病毒病;大流行年分可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灭产。豌蚜(绿蚜),多发生于苗期,分散危害;桃蚜(烟蚜),花荚期零星发生,对产量影响不大。通过宾川、凤仪两地对四种蚜虫81代的室内盆栽饲养观察,豆蚜、豌蚜、桃蚜的实际繁殖世代为14~15代,每代历期10~11天,有效积温:1358~1542℃,温度升高历期缩短,繁殖力增加;在宾川、豆蚜、豌蚜有1~2个高峰;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为第一个高峰,2月中下旬为第二个高峰;凤仪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出现一次小高峰,2月下旬出现一高峰。
小麦蚜虫:有红腹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小米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蚜、玉米蚜六种。州经作所通过室内盆栽饲养了五种麦蚜;发生世代为12~13代,每代繁殖量20~30头,每代历期9~10天,各代平均寿命7~9天。小麦蚜虫在宾川等地混合种群的消长有1~2个高峰,1月下旬至2月中下旬的拔节至孕穗期出现一个高峰,百株蚜量达610~780头;3月下旬灌浆期出现第二个高峰。宾川把1月上旬至3月上旬,平均百株蚜虫数量作为划分麦蚜发生程度的标准:400头以上为特重年,200~400头为重发生年,100~200头为一般年,100头以下为轻年。春季高温干燥利于蚜虫发生。宾川的趋势与全州基本一致。1977年为特重年,全州小麦蚜虫发生面积55万亩;轻年发生面积为20万~30万亩。
在省内首次报道了传播麦类黄矮病的红腹缢管蚜的危害,并查明其分布范围是宾川、祥云、弥渡、南涧等县;小麦分叶期集中危害根茎部位。孕穗一抽穗期以小米蚜、麦二叉蚜为优势;乳熟繁期以麦长管蚜、麦无网蚜为优势。
麦长管蚜在水稻上越夏;麦二叉蚜、玉米蚜,在夏秋麦、玉米上越夏。
油菜蚜虫:有甘蓝蚜、桃蚜、萝卜蚜三种。(www.daowen.com)
据调查,大理以桃蚜为主,占73.7%,甘蓝蚜占22.6%;
巍山以甘蓝蚜为主,比例大于其他两种。
在宾川对两种油菜蚜虫进行14代饲养观察,蚜虫寿命最短6~7天,最长16~20天就能完成一代;温度升高,日产仔量增大,总产仔量降低,寿命缩短。各地消长规律稍有差异,油菜生育期内出现4次蚜虫危害高峰,第一次苗期,12上旬;第二次抽苗——开花期,1月下旬至2月上旬;第三次2月下旬至3月上旬;第四次结荚期,4月上旬。一般要进行3次防治。
预测预报:协作组织经过4年蚜情调查,基本明确了蚕豆蚜虫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据宾川多年观察,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大于10℃ ,相对湿度小于60%的年份,有利于豆蚜猖獗危害。如1977年、1979年;11月至翌年1月平均气温大于11℃,相对湿度小于60%的1977年,有利于豌蚜大发生。根据1981~1982年蚕豆苗期降雨特少,10~11月相对湿度小于70%及田间虫情为主要指标,作出1982年蚕豆蚜虫将大发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当年全州蚜虫发生面积达100万亩,其中蚕豆蚜虫50万亩,小麦蚜虫45万亩,油菜蚜虫6万亩。由于测报准确,防治及时,未造成较大减产,挽回蚕豆352万公斤,小麦250万公斤,油菜籽8万多公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