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稻瘟病流行规律及阶段性特征

稻瘟病流行规律及阶段性特征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年来发生危害较为普遍和严重的时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行阶段。第一次流行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1958~1963年稻瘟病连续发生危害,主要集中于栽培本地高桿籼稻的地区;第二阶段流行,以间歇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以1969年、1971年、1974年的发病面积和产量损失较大;主要发生在中北部地区属后期低温引发的稻温型冷害;栽培品种为本省粳稻。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年成,极易引起穗颈稻瘟和白叶枯病的大流行而导致减产。

稻瘟病流行规律及阶段性特征

稻瘟病是常年局部地区零星发生的水稻主要病害。50年来发生危害较为普遍和严重的时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行阶段。

第一次流行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1958~1963年稻瘟病连续发生危害,主要集中于栽培本地高桿籼稻的地区;第二阶段流行,以间歇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以1969年、1971年、1974年的发病面积和产量损失较大;主要发生在中北部地区属后期低温引发的稻温型冷害;栽培品种为本省粳稻。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年成,极易引起穗颈稻瘟和白叶枯病的大流行而导致减产。据1969年、1971年和1974年统计,全州发病面积都在17万多亩,其中剑川、鹤庆、洱源及大理祥云等中北部县的发病面积占70%~80%。(www.daowen.com)

第三次流行时间为1983~1986年,资料记载1986年,全州叶稻瘟发生面积为26.01万亩,颈稻瘟发生3.7万亩,共防治22.81万亩,挽回稻谷114万公斤,每亩挽回5公斤;1985年,全州发生叶稻瘟34.29万亩,颈稻瘟0.55万亩,防治面积24.26万亩,挽回稻谷121.3万公斤。主要发病地区是弥渡、巍山、永平县,还有祥云、大理、鹤庆等县市,弥渡县1985年发病6.4万亩,1986年4.5万亩,1987年3.8万亩。巍山县1985年发病3.7万亩,1986年4.3万亩,1987年为4.4万亩。第四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发病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由于栽培水平提高,抗病品种不突出,使发病面积和地区扩大,但防治技术较先进,防治面积大于发生面积,综合丰产栽培措施推广得好,没有构成大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