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防治对策: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避免抗源单一化,减轻小麦条锈病危害

防治对策: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避免抗源单一化,减轻小麦条锈病危害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避免抗源单一化,防止优势生理小种产生。这批品种很快在州内及全省推广,对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加强了地麦品种的选育推广,使田麦、地麦品种逐步分开 ,减轻了地麦感病品种对田麦造成的威胁。

防治对策: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避免抗源单一化,减轻小麦条锈病危害

即时更新感病品种——

我州50年来经历过:用南大2419更新滇西洋麦和大颗麦;用778更新南大2419;用63、墨查、墨卡更新778、798、阿波、阿夫、欧柔等;用凤麦13和78、79系更新63、墨麦等;用0483、0230、普170等,更新凤麦系感病品种。

通过多次更新换代,加快了抗病、高产良种的推广速度;增强了抗御锈病大流行的应变能力。实行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避免抗源单一化,防止优势生理小种产生。

在1979~1983年的第四次锈病大流行中,大理、弥渡等县加快了品种更新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大理县1981年凤麦13号等感品种的面积占77.89%,抗病品种占17.28%,平均亩产206.8公斤;1982年选用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抗病品种面积达73%,使全县6.9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242.7公斤,比1981年增36公斤/亩,增产17.36%。

弥渡县从引进的墨西哥小麦高代材料中,选育出高抗条锈病,丰产性好的0483、0230、0103等品种后,加速繁殖,两年繁殖5代;1982年大面积地更换感病品种,使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达80%;1983年获得小麦丰收,全县平均单产达到190.7公斤,比重病的1982年提高70公斤/亩,增产57.47%。这批品种很快在州内及全省推广,对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做出了重要贡献。

药剂防治——(www.daowen.com)

1973年试验,肯定了敌锈钠加洗衣粉的防治效果;1981年用15%粉锈灵取代敌锈钠,防治效果84.4%;近年来又筛选出2%立克锈,烯唑醇用于小麦种子处理后,可使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推迟发病8~15天,还有100天以上的保护作用;中后期喷施烯唑醇、富力库、安福等,对条锈病的防效达88%~96%,比粉锈灵防效提高30~40个百分点,防效期长一倍左右,亩成本低于2元,亩产较对照增34%以上;为中感锈病品种的利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控制秋早地麦发展,切断传播桥梁,——秋早地麦在粮食尚未过关的20世纪80年代,各级都很重视发展,作为一季庄稼来抓。由于认识到秋早地麦已成为我州20世纪80年代两次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策源地之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秋麦面积得到有效的压缩,基本上已起到切断条锈病传播桥梁的作用。

另外,加强了地麦品种的选育推广,使田麦、地麦品种逐步分开 ,减轻了地麦感病品种对田麦造成的威胁。

发展替代种植——

我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啤大麦的发展比较重视。既为十万吨啤酒厂建立起原料基地;鹤庆、剑川、洱源三县发展大麦,压缩小麦,又可以提早成熟期,提高大麦产量,有利水稻早栽,提高种植业的效益;同时减轻了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我州1978~198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近百万亩,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80万亩;此后,小麦面积开始下降,大麦面积上升。至2006年,啤大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7.8万亩,产量11.18万吨,平均亩产193.4公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