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经验及成效

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经验及成效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我州小麦腥黑穗病大流行,据大理县1961年的调查,小麦发病率10%以上;1962年6万亩小麦平均发病率达20%以上,估计损失粮食200余万公斤。吉祥队32亩小麦,发病率高达85%。大营三队,36亩小麦发病率75.3%。乐和10队58亩小麦发病率41%。上末13队89亩小麦发病率37.2%。使黑穗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至此,在全州基本控制或消灭了小麦腥黑穗病的猖獗危害。

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经验及成效

20世纪60年代初,我州小麦腥黑穗病大流行,据大理县1961年的调查,小麦发病率10%以上;1962年6万亩小麦平均发病率达20%以上,估计损失粮食200余万公斤。其中,最严重的为湾桥区,万亩小麦平均发病率达30%以上,损失粮食32.3万公斤,人均减少21.2公斤。吉祥队32亩小麦,发病率高达85%。大营三队,36亩小麦发病率75.3%。乐和10队58亩小麦发病率41%。上末13队89亩小麦发病率37.2%。我当时是大理州农科所的植保组长,1962年所里派我和李德华到大理县七里桥区蹲点,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我首先在区政府门前安排了一块药剂试验田,用来说服教育群众。又和李德华一起背着赛力散深入到生产队送药上门,宣传发动干部群众,并亲自参加拌种工作。大理县委加强领导,组织农技、粮食、供销、信贷部门协同作战,先后三次召开全县的会议,总结了芝华大队57年坚持用0.3%赛力散拌种,基本消灭黑穗病;1958~1959年未处理种子,1960年发病率达10%;1961~1962年恢复种子处理,1962年全大队549亩小麦发病率在低到0.2%以下,亩产109.5公斤,比1961年增加22.2%。同年未拌种的38亩早播地麦,发病率达30%左右。又通过湾桥区和吉祥、大营、乐和、上末等生产队,1962年未处理籽种严重发病的经验教训,破除了部分群众中认为黑穗病是“观音老母撒黑药”造成的迷信思想。

1962年由粮食局收购无病籽种7万公斤,兑换给病害严重,品种单一的困难队;开展种子处理,全县1042个队有916个队进行了麦种淘洗和赛力散拌种,共处理麦种46.45万公斤,占用种量的86.8%。使1963年全县6.2万亩小麦获得平均亩产105公斤,比1962年的85.5公斤增加22.8%。但仍有1.17万亩发病率在2%以上。

1963年,收购兑换麦种10余万公斤,种子处理51万公斤,占用种量的94%,到1964年全县6.4万亩小麦单产上升到124公斤,比1963年增加18.1%。发病率2%以上的面积降到2100亩。

通过大理县两年来大规模的药剂防治,基本控制黑穗病的猖獗危害。

小麦腥黑穗病是以种子传播为途径的侵染性真菌病,其传播途径是在小麦收打过程中,病穗麦粒破裂后散发出大量的黑色孢子粉,附着在健康麦粒表面,重病地区脱粒的人,七孔都会染成黑色。播种带菌麦种后,孢子萌芽,菌丝侵入,最后在整个麦穗的麦粒内形成孢子。防治的目的是杜绝或杀灭病菌,可以通过换无病籽种或播前洗种和药剂拌种等手段来实现。(www.daowen.com)

洗种可除去病粒、秕粒和附着在麦种表面的一些病菌;再用赛力散拌种可彻底消灭病菌。我测定出麦种表面的药剂最大附着量为0.2%~0.3%的结论,于是就提出拌药时不必按种子重量的0.2%~0.3%去称种、称药,可以多用一点药,充分拌匀后过筛,筛除多余的药粉后,就达到了既简便又安全、有效的拌种剂量。还在七里桥区政府门前做了一个试验,将无病麦种接种病菌后,用药剂拌种与不处理的作对照,结果药剂处理的不发病,不拌药的全发病;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队腥黑穗病严重危害的经验教训,在广大干部中和培训讲座上普及黑穗病的科学知识和简便易行的防治办法。破除部分群众中认为黑穗病是“观音老母撒黑药”造成的迷信思想。使黑穗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1963年州农科所派出工作组,分赴黑穗病严重的七个县市,共处理麦种167.5万公斤,占48万亩小麦的50%以上,使1964年的发病率降到2%左右,挽回小麦损失1545吨。至此,在全州基本控制或消灭了小麦腥黑穗病的猖獗危害。

此后,国家禁止使用有机汞农药,我们通过药剂试验,筛选出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拌种,防效达96%以上,可以取代赛力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