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蚕豆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蚕豆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蚕豆锈病的流行具有连续性和间歇性的特点。资料记载:1961年全州锈病大流行,发生面积32万亩,使蚕豆比上年减产650万公斤,减23%,平均每亩损失20公斤左右。巍山县1988年种植的7万多亩蚕豆,病发率100%,病指52.7%,至少每亩损失22公斤,豆糠10余公斤。

蚕豆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蚕豆锈病的流行具有连续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大理州第一次流行发生于1957~1959年1961年。

资料记载:1961年全州锈病大流行,发生面积32万亩,使蚕豆比上年减产650万公斤,减23%,平均每亩损失20公斤左右。

第二次流行,1965年和1967年、1968年。

第三次流行,据资料记载,20世纪70年代没有造成全州性的锈病大流行;但各县上报的数字反映出1971年1974年1976年和1979年,锈病发生面积都达17万~19万亩;1976年每亩损失为15公斤;应作为间歇性流行。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于1981年、1982年和1988年、1989年,两度流行。(www.daowen.com)

1982年,发病面积28.3万亩,平均每亩损失17公斤。

1988年的发生面积为35.71万亩,产量550.4万公斤。每亩损失15.4公斤。巍山县1988年种植的7万多亩蚕豆,病发率100%,病指52.7%,至少每亩损失22公斤,豆糠10余公斤。

1989年,发病面积达46.41万亩,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祥云、弥渡等县市的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较严重;又由于冬春干旱;加之1989年2月25日出现罕见的霜冻灾害,使全州蚕豆平均单产降为64公斤:比1988年平均131公斤/亩,减67公斤/亩,总产减少4512.4万公斤(因锈病造成的减产无法区分)。

第五次流行:为1990年13.43万亩;1996年为17.53万亩;1991~1995年的发生面积在20万亩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